rev. 132-2024-11-02
臺灣新竹 國立交通大學 杭州扶輪社 1935 1936 年度社長 趙曾珏博士 劉敬恒 中華扶輪史研究員 2016 1931 年在中華民國浙江省省會杭州市 趙曾珏 Tsao 位社會領袖和跨界別精英 組織了 Hangchow Rotary Club 杭州扶輪社是中華扶輪的第五家扶輪社 也是中華扶輪史上 第一家華語扶輪社 國際扶輪秘書處已經確認並記錄在案 1934 月號和 月號的英文扶輪雜誌 The Rotarian 還有報導 趙曾珏是杭州扶輪社的創社社員 當時他是浙江省電話管理局局長兼總工程師 職業分類是 年擔任社長 1937 年在英文扶輪雜誌 月號發表文章 Chinese View 闡述中華哲學 平天下 與扶輪理想的異曲同工 英文全文 中華電信業的先驅 1901 2001 字真覺 年出生於大清國江蘇省上海縣 小時候 跟隨叔父在湖南省 長沙市明德學堂讀書 1921 考入交通大學上海學校 電機科學習 交大當時曾規定 學業成績在 分以上者 操行列為甲等者 准於免交該學期學費 趙曾珏因學習成績優秀 而成為 免交學費的學生 1924 年趙曾珏畢業於交通大學電機工程學系 赴英國曼徹斯特茂偉電機製造廠 Metropolitan Vickers Electrical Export Ltd Manchester 1927 年赴德國西門子股份有限公司 Siemens 專注研習電話及電報設備 並於德律風根無線電公司 Telefunken 遍訪柏林附近電 工製造廠 1928 年赴美國哈佛大學 Harvard University 1929 年獲電信工程碩士學位 回國後任 教浙江大學 講授電報學 電話傳輸學及無線電工程等課 中華民國浙江省第一任電話局局長 是浙江大學工學院院長李熙謀博士 也是杭州 南京兩扶輪社 的創社社員 1932 趙曾玨接任浙江省電話局局長兼總工程師 負責在短期內完成全省長途電話建 設工程 他上任後 確立了建設浙江省長途電話以傳話清晰 通達全省各縣市為初步目標 而把將來能 接通全國及與世界各都市通話作為長遠目標 建設標準參照國際長途電話諮詢會議所定標準 並將杭州 作為全省的交換中心 麗水八處作為地區交換中心 個地區交換中心 都敷設直達的話線 視話務的需要 敷設一對 或兩對以上的銅線 距離的遠近 擬定銅線的粗細 務求傳話的清晰及經濟的節省 至於各區所轄的縣政府 以星形方式架 線直接至各地區交換中心 鄉鎮的話線則分別接至縣政府所在地 如此一來 脈絡相通 就像身之運臂 臂之運指 完成了杭甬 杭州經紹興至寧波 寧波沿海至永嘉 由衢州複接江 可西通江西 南通福建 杭州至麗水 龍泉至永嘉 杭州至楓涇 接上海 杭州至昌化 西通安徽 等八大電話幹線 對於政治 商業都有很大的益處 日本帝國全面侵華 抗戰爆發 浙江省政府遷往山城麗水 趙曾玨也來到麗水 擔任浙 江省手工業指導所所長 並兼任浙東電力廠廠長 抗日戰爭時期 兼任交通部第三戰區特派員 使戰區 與大後方之通訊得以暢通無阻 中華民國政府特頒給一等一級電信勳章 勝利勳章 及五等景星勳章 以資表揚 1945 抗戰勝利 趙曾玨接受任命 為上海特別市政府公用局局長 上任後 針對當時法幣貶 能源緊缺等困難 統一並提高了各公用事業的標準 上海的租界已有 100 多年的歷史 人在租界內各自為政 不受中國政府的管理 就最重要的電力 電燈而論 由於各公司管理 技術和效 率不同 成本高低不一 電費相差十分懸殊 趙曾玨規定 所有上海公用事業都受公用局的監督 資費價格亦由公用局統一規定 統一考核 不論外國人所經營的 還是中國人所經營的 在管理 技術上 效率上 服務上容易比較 顯示優劣 有利於提高服務品質 上海公用事業所面臨的最大困難是動力的供應問題 因抗戰前期的主動搬離 戰爭期間的轟 炸摧毀 至戰後接收時 全市發電量僅剩 萬千瓦 趙曾玨加強管理 努力督促各公司修復補充 1948 全市發電量己增至 基本上解決了當時的電荒 公用局牽線與各公司商 決定組建新的聯合電力公司 合力購置現代大型發電設備 增加發電量 正當趙曾玨積極謀劃推進上海公用事業之時 國共內戰已分出勝負 1949 當中國 共產黨解放軍橫渡長江之時 上海市市長吳國楨向中央提交了辭職報告 市政府各局長獲知此信息後 也都紛紛向吳市長提交辭呈 吳市長只批准了兩份辭呈 一是公用局長趙曾玨 二是市政府秘書 長沈宗濂 其餘的一概被吳國楨 留任的局長都羡慕趙 沈兩人 好福氣 組織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 辭去上海市公用局局長之職後 年趙曾玨舉家移民美國 受聘任紐約愛迪生電燈公司 Edison Illuminating Company 電力系統工程師 嗣後應哥倫比亞大學 Columbia 的邀請 從事雷 達研究 針對在美國的中國青年工程學者人數增多 但相互聯繫較少的情況 趙曾玨等人於 1953 年在紐約 發起組織了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 Institute Engineers USA CIE 凡在紐約或鄰州的中國 工程師都可參加 主要目的有三 一是使留美的中國工程師能精誠合作 互通聲氣 二是每年推選有傑 出成就的中國工程師給予獎章 以資鼓勵 三是每年舉行年會 共同交換學識經驗 與美國本地的 其他工程師學會不同 美國的工程師學會都以一種專門工程學者為會員 如土木工程學會都是土木工程 學者為會員 則包羅各種不同技術的工程師 以彌補其他工程師學會的缺憾 恢復交通大學美國同學會 交通大學的前世今生 交通大學是 年由中華民國北洋政府交通部所屬散居三地的大學合併而成的 後分立為五所大 繼承原交通大學的現今大學有 西安交通大學 1959 年改稱 上海交通大學 1958 年電子所在臺灣成立 1979 年復校 北京交通大學 2003 西南交通大學 1972 上海交通大學前身為 南洋公學 由清朝末年政治家 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盛宣懷在 1896 光緒二十二年 創建於上海 隸屬於輪船招商局和電報局 1905 年改隸商部 更名為 商部上海高 等實業學堂 1907 年改隸郵傳部 郵傳部上海高等實業學堂 1911 年辛亥革命後更名為 南洋大學堂 1912 年中華民國成立後劃歸繼承清政府郵傳部的中華民國交通部 交通部 上海工業專門學校 年與交通部下屬的另外兩校合組為 交通大學 三個校園分別位於 唐三校再次合併組成 本部設在上海 為鐵路管理學院 唐校為土木工程學院 對日抗戰八年時期 交通大學滬校內遷到重慶 唐校和平校內 遷到貴州遵義 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 交通大學開始獨立建制 上海部分 西安部分更名為 1942 上海本部 趙曾珏與臺灣 復校之路 1956 正值交大歡慶六十週年紀念 有鑑於核子科學已由 國立清華大學成立的原子能研 究所開始發展 但與核子研究相關之電子研究則尚付闕如 旅居美國的的趙曾珏致電臺灣交通大學校友 會及淩鴻勛老校長 倡議交通大學在臺灣復校 並建議先成立電子研究所 以培育高級人才 在淩鴻勛 多方奔走及政府部會支持下 年終於在新竹復 National Chiao Tung 日國立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正式成立 現博愛校區 由當時的中華民國教育部科 學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李熙謀博士兼任第一任所長 趙曾珏於 交大復校之經過及其時代之價值與展望 一文中 回憶當年在交大得到理想的大學教育 並能於歐美深造後返國服務數年 心中萌生了在臺灣恢復母校的想法 1950 年代美國電晶體的發 讓電子科學進入新的時代 趙曾珏遂於母校六十週年校慶時撰文 劃時代的母校與劃時代的工程科 提議政府應成立 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 以培訓電子工程人才 為國所用 此文除抄送臺灣交 通大學校友會外 並呈淩竹銘與李熙謀兩位先生 趙曾珏同時也去函人在紐約籌設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 究所的梅貽琦校長 兩人均認為交大與清大兩個研究所如成立 雙方將有許多合作的可能 文中並感性提到 本人以校友一份子 忝為最早發起交大電子研究所之構想 以策動復校的工作 自始至今 已屆卅年 鍥而不捨 如保姆之與嬰兒 觀其成長 回憶交大同學在臺灣建校 是富有革命 性與創造性 趙曾珏並一一回顧復校時課程的設計與師資延聘 畢業校友愛國愛校捐獻校舍 錢公南 先生為電子所爭取國際基金補助 王兆振與鄭鈞及潘文淵等多位旅美校友協助遴選電子科學專家來臺授 課並建立實驗室 綜觀交大的復校 在中華教育史上意義重大 不但將有形的科技與無形的精神發揚 指創辦人盛宣懷所提 體國經野 的崇高意旨與唐文治校長 1920 所倡導 仁智雙運 實篤行 的精神 亦加強了同學間的團結及與母校間的合作 此乃交大復校最大的力量 1957 趙曾珏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 任高級研究員至 1966 年退休 從事工程科研工作 成就卓著 趙曾珏雖長年旅居美國 但心繫臺灣 常結合海外學人組織團體 灣參加各項會議 為國獻策 尤其倡議交通大學在臺灣復校 更是影響深遠 1983 日位於臺 灣新竹市的國立交通大學 授予趙曾珏名譽理學博士學位 表揚對國家社會的貢獻 年主持 上海公用事業 年在美國發起成立美洲中國工程師學會 持續返臺灣舉辦現代工程與技術研討會 趙曾珏於典禮上致詞 除對母校頒贈名譽博士學位深表感謝外 並回憶與母校交大之關係已達六十 猶如慈母與小草 若依張岳軍先生所言 人生自七十歲開始 自己便只是母校訓練出來的一 個青年工程師 因此願意提供對於 工程師 應有之認識的三點粗見 明德的教育 大學之道在 明明德 在親民 在止於至善 在母校求學 就是要使中華民族達到最優美的境界 科技的教育 技術的改進仰賴科學 學工程的人必需學習基本的科學 近來因高科技的開發 對工程師更有如下之 訓練我們的心 要與電腦流利的對講 美國與日本的競爭 超高速率電腦的開發 弘毅的 最後期勉大學與工業界及政府通力合作 發揮團結之精神 並需培養愛國情操 及對過去常懷感 年趙曾珏病逝美國紐約 享壽一百歲 日位於臺灣新竹市的國立交通大學
Related Posts:
- Dr. Bernard K. W. Shaw (Hangchow) 壽景偉博士(杭州)
- Tu Chen-Yuen (Hangchow) 杜鎮遠(杭州)
- Dr. Robert Ferris Fitch (Hangchow) 費佩德博士(杭州)
- Baen Elmer Lee (Hangchow) 李培恩(杭州)
- Chinese Rotarians served Judges of International…
- Zee Tsung-Tong (Nanking/Shanghai) 徐振東(南京/上海)
- Dr. William Hung – 洪業博士
- David W. K. Au – Co-Founder of Chung Chi Colle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