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 136-2024-11-11
中文版在第 胡庶華 教育家 冶金學家 重慶扶輪社 創社社員 1937 Educator Metallurgist Schuhua Chungking Rotary Club Charter Member Herbert Lau 劉敬恒 China Historian March 2015 December 1886 June 1968 Province Szechuan Republic 中華民國四川省 Chancellor University 重慶大學 Education The Hankow 漢口扶輪社 Sullivans Restaurant International November 4471 Hence 97th District Chinese Kiangsu Jiangsu 江蘇省 Chekiang Zhejiang 浙江省 Anhwei Anhui 安徽省 Hupei Hubei 湖北省 Szechwan Sichuan 四川省 Kiangsi Jiangxi 江西省 Hunan 湖南省 Regrettably 1950 Korean War People United States Allies 2nd 3rd 4th National Committee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Chengguan Town You County Empire 大清國湖南省攸縣城關鎮 Changsha Mingde School 1903 1907 Imperial Peking 京師大學堂 北京大學 1911 German After Higher Normal 湖南高等師範學校 長沙明德學校 Government Confederation Technische Hochschule Berlin Charlottenburg Diplom Ingenieur Engineer Diploma According European Krupp Steel Works City Essen Germany 1922 Public Technical College 1924 Director General Affairs Professor Acting President Wuchang 國立武昌大 1925 Commissioner Provincial Library 1926 Preparatory Bureau Organization Shanghai Ministry 1927 Hanyang Arsenal 1928 Expert Inspector Farmers Department Agriculture Mining Liehshan Coal Administration Delegate Second Educational First Industrial Commercial May 1931 Convention 國民會議 1929 Tongji 國立同濟大學 Inaugurated Deutsche Medizinschule Chinesen Medical 德文醫學堂 Around 1932 Institute Engineers 省立湖南 Song 1933 Chairman Board Directors August 1935 July 1938 1936 1939 Northwest 西北大學 February 1941 國立湖南大學 September 1940 1943 1945 1949 October Beijing Iron 北京鋼鐵工業學院 During Cultural Revolution Red Guards Metallurgy Metallurgical Engineering Press 胡庶華擔任省立湖南大學校長時的親筆信 胡庶華擔任國立湖南大學校長時發出教授聘書 中華民國四川省成立的重慶 扶輪社 名創社社員之一 職業分類 大學教育 當時他是重慶 重慶扶輪社是由漢口扶輪社 第一次組織會議於 日舉行 該社於 日加入國際扶輪 證書編號 該社成為國際扶輪第 地區的新員 地區的地理區域由中國的江蘇省 湖南省組成 遺憾的是 年韓戰爆發後不久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美國及其盟國處於敵對狀態 扶輪社於 日解散 字春藻 日生於大清國湖南省攸縣城關鎮一個教育世家 歲入私 考入湖南私立明德學校 學習經義及時務 受到校長胡子靖及在校任教的革命黨 人影響 胡庶華立志科學救國 1904 年暑假 胡庶華參加科舉 中秀才 1905 胡庶華考取 湖南公費留學日本名額 但因繼母病重而放棄 胡庶華考入京師譯學館 屬京師大學 德文班 胡庶華自京師譯學館德文班肄業 回到湖南 在湖南高等師範學校及明 德學校任教 其父胡國瑞在雲南省彌勒縣知縣任上得知辛亥革命爆發 大清帝國遭推翻 乃向手下交接公務後 整理衣冠 投井為大清王朝殉節 留學德國 1913 胡庶華考取湖南公費留學德意志帝國 先入柏林礦科大學 後因礦科大學併入位於柏林紗羅村堡的工科大學 乃轉入柏林工科大學學習 鐵冶金工程 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 特別是中華民國北洋政府對德國宣戰後 留學生無法堅持學業 但胡庶華仍堅持學習 根據德國教育部門的規定 工科學生必須實 習一年方可畢業 胡庶華無法實習 沒辦法按時畢業 直到戰爭結束之後才完成實習 1920 獲鋼鐵冶金工程師文憑 德國的特殊學位 相當於博士 成為獲該學位的首位中國人 在校期間 經石瑛介紹 胡庶華加入中國國民黨 畢業後 胡庶華到德國 法國等國 教育與煉鋼 胡庶華歸國 擁護孫中山提倡的三民主義 是中國國民黨早期黨員 1923 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爆發學潮 胡庶華被推薦處理此事 他迅速平息了學潮 被任命為校長 但他推薦其他人任校長 自己任教授兼事務主任 因校長多病 胡庶華基本上代理了該校校務 他還在楚怡學校 明德學校兼課 應國立武昌大學校長石瑛之邀 胡庶華任國立武昌 大學教授兼總務長 因石瑛為向政府催款常駐北京 胡庶華乃代理校長職務 由教育 總長章士釗推薦 胡庶華任江蘇省教育廳廳長 當時中國最大的煉鋼廠 上海煉鋼廠 請胡庶華任廠長 胡庶華赴 任上海煉鋼廠廠長 上任後 胡庶華根據市場行情 迅速制定了改革計畫 招攬了一批技術人員 改革傳統的煉鋼工具 降低成本 提高產品品質 擴大經營範圍 他還主動深入工人中間 工人的生產及生活情況 調動工人的生產積極性 經胡庶華努力 該廠情況有了起色 但不久 北伐戰爭打到上海 上海鋼鐵廠隨即被桂系白崇禧將軍控制 胡庶華不願依附桂系新軍閥當政客 月離開該廠 胡庶華自上海回湖南時 途經漢口遇到 佛教將軍 唐生智 唐生智亟需恢復兵工產業 以同鄉身份挽留胡庶華任漢陽兵工廠廠長兼籌備漢陽鐵廠 上任不到 唐生智遭桂系李宗 西征軍 不願依附桂系新軍閥的胡庶華離職 蔣介石派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陳儀出國考察軍事工業 陳儀邀胡庶華同 他們一行在歐美考察半年後 胡庶華已發現跟著陳儀不可能辦好工業 回國後 經同鄉易培 基保薦 年胡庶華出任國民政府農礦部技監兼國營烈山煤礦局局長 在烈山煤礦 改善工人生產條件 嚴厲禁煙禁賭 有些不滿的工人給胡庶華起綽號 胡老包 胡庶華在烈山 煤礦僅工作一年 便因派系鬥爭而離開 胡庶華再也未能獲得機會實現冶金救國的夢想 國民政府時期 胡庶華出任國民政府農礦部技監兼農民司 農林司司長 經國民政 府教育部部長蔣夢麟推薦 任國立同濟大學校長 兼任立法院第二屆立法委員 二八事變後 上海成立救國聯合會 胡庶華加入了教育界救國聯合會 成為大學教授 及中國工程師學會的代表 並任救國會領導 領銜發出系列通電及宣言 胡庶華辭去 同濟大學校長職務 回湖南任湖南大學校長 抗日戰爭時期 胡庶華歷任第三 四屆國民參政會 參政員 中國國民黨中央訓練團教授委員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中央監察委員 出任三 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副書記長 1934 胡庶華受國民政府委派 率中國工程師工業考察團考察四川 四川工 業資源考察報告 受四川省省長 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一軍軍長劉湘器重 應劉湘邀請 考察了設在重慶沙坪壩的四川省立重慶大學 並參加了重慶大學校務會議 提出四點改進意見 親自兼任重慶大學校長的劉湘 乃聘胡庶華接任重慶大學校長 胡庶華接任重 慶大學校長 月一直任至 在任期間 他調整了該校管理機構及院系 修訂規章 從地方鹽稅中取得部分經費用以辦學 還創建了文學院 充實了師資力量 擴大了招 生名額 他撰寫了重慶大學校歌歌詞 詞中有 研究人文 振興理工 啟茲天府 積健為雄 復興民族兮 誓作前鋒 胡庶華的論文 理想中的文化區 先後在 四川教育 國民公報 重大校刊 重慶很快以磁器口 沙坪壩為中心開展自治試驗 四川省立教 育學院成立 四川省女子職業學校從重慶城內遷至沙坪壩正街 國立中央大學遷 到中渡口松林坡 中央國際廣播電臺設于小龍坎 經胡庶華倡議 國立中央大學 川省立教育學院 南開中學 中央國際廣播電臺 重慶煉鋼廠 巴縣汽車公司 川康商業平民銀 金城銀行 國立藥學專科學校 四川省女子職業學校 行營軍械庫等 個單位的代表開會 月正式成立 沙坪壩文化區自冶委員會 推舉胡庶華為主任幹事 將重慶大學體育場對社會開放 還主辦了重慶大中專學校運動會 後來被稱作 重慶市第一屆運 西北聯合大學 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陳立夫任命胡庶華為國立西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 並和李蒸 徐誦明同任常務委員 還兼任國立西北工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 國立西 北聯合大學成立訓導處 胡庶華被任命為訓導處主任 後兼任貸金委員會審查委員 軍訓隊隊長 胡庶華致電新疆省政府主席盛世才 要盛世才做好迎接中央前往新疆的準備 胡庶華被任命為中國國民黨陝西省黨部委員 胡庶華赴重慶參加第 三次全國教育會議 途經四川廣元時 向西北工學院出走的學生寫下一封勸告信 並為這些學生 指出抗日戰爭時期應精誠團結 不應分裂 到重慶後 胡庶華又告訴陳立夫西北工學院的 學生大部分願回去 胡庶華不願再兼任西北工學院職務 陳立夫乃派賴璉任西北工學院院長 曾養甫赴廣元將出走的學生勸回 西北聯合大學改組後 胡庶華被任命為國立西北大學校長 後又兼任三民主 義青年團中央監察委員 胡庶華和陳立夫發生矛盾 陳立夫在視察西北大學對學生發表講 暗諷胡庶華的辦學 在校內 因胡庶華和張北海均為教育部派至該校的 張北海代表教育 部加強了對該校的控制並壓制進步勢力 故有人以為胡庶華也負有同樣使命 乃不配合胡庶華的 教育部將胡庶華與湖南大學校長皮宗石對調 胡庶華乃離開西北大學赴湖 南大學任校長 湖南大學 庶華先後三次出任湖南大學校長 首次出任湖南大學校長時 胡庶華提出相容並蓄的辦學理念 延請了許多名師 如請任肯南教授主講經濟學 請楊開迥主講數學 同期任教的還有法學家李 文學界的楊樹達等人 胡庶華撰寫湖南大學校歌歌詞 由蕭友梅譜曲 胡庶華提出 十條告誡 胡庶華將湖南大學校風定為 耐勞肯幹 為國犧牲 並在畢業講話 繼續本校光榮之歷史 發揚為國犧牲之精神 湖南大學新生均受軍事化管 以體育及國術鍛煉身體 胡庶華第二次就任湖南大學校長 學校當時已遷至辰溪錦浜鄉龍頭堖村 舍簡陋 於艱苦中謀恢復 于安定中求進步 將辦學目標定位在為湖南省戰時建 設培養人才 集中辦好湖南省急需的礦冶 經濟等系 同時提倡各院系與所在地的工礦企 業開展業務及學術交流 大學生人格標準 胡庶華離開 任三民主義青年團中央團部副書記兼任青年工作管理處處長 胡庶華離開湖南大學不久 該校爆發拒絕新任校長 中央俱樂部組織 的李毓堯的 驅李護校 學潮持續一年半 國民政府教育部部長朱家驊乃請胡庶華回該校主持 育部同意讓全部受處分學生無條件復學之後 胡庶華第三次出任湖南大學校長 胡庶華恢復了被戰爭破壞的長沙嶽麓山湖南大學校園 同時擴大辦學規模 使湖南大學成為綜合 性大學 他還聘請羅章龍 楊榮國 黎錦熙等社會主義人士任教 第二次國共內戰期間 1946 胡庶華得知中國共產黨地下黨的週邊組織 世紀社 的部分主要成員 已被特務列入 黑名單 乃通知他們迅速撤離了學校 1947 中共地下黨組織領導湖南大學學生開 展反內戰大遊行 胡庶華勸阻無效 為保護學生安全 乃參加遊行 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 告湖南省政府官員稱 我的學生遊行隊伍出發了 誰要殺害我一個學生 我就要在省政府門前 此次遊行 湖南大學學生無一傷亡 經他保護 湖南大學學生在學潮中無一人被抓捕 未發生血案 人民共和國時期 胡庶華確定國立湖南大學決不遷往臺灣 胡庶華潛赴英國殖民地 香港的學生家 參加了在香港的立法委員發起的和平運動 聯名致信李宗仁勸 懸崖勒馬 重辟和平途徑 胡庶華又在黃紹竑 賀耀組等四十四人聯名通 我們對於現階段中國革命的人士與主張 上簽字 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隨後被中國國民 黨開除黨籍 並遭到中華民國政府通緝 胡庶華獲中國共產黨幫助 乘坐郵輪 至青島赴北京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 胡庶華歷任冶金工業部專員 北京鋼鐵學院教授兼圖書館 胡庶華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第二 四屆委員 1961 胡庶華向中 共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1966 年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爆發後 胡庶華遭到衝擊 1967 他兩次上書中央文革 請求提早結束文化大革命 胡庶華被列為重點批鬥對象 遭殘酷批鬥 胡庶華逝世 胡庶華長期從事冶金學的教學及研究工作 主要著作有 鐵冶金學 冶金工程 株洲鋼鐵廠計畫 中國戰時資源問題 鋼鐵工業 社會評價 胡庶華是一位愛國的科學家和教育家 一直關心國家民族的命運 年上海一二八事變 發生後 他作為大學教授會和中國工程師學會代表 多次被推選為上海救國聯合會主席 領銜發 出一系列通電和宣言 停止內戰 一致對外 國民黨撕毀 雙十協定 他表示強烈不滿 對進步學生運動採取開明態度 月國共和談破裂後 他對國 民黨完全失望 月抵達香港 參加在港立法委員發起的和平運動 日參與在港 聯名發表 我們對於現階段中國革命的認識與主張 的聲明 從此脫離蔣介石政權 中央人民政府安排他任冶金工業部專員 1952 年北京鋼鐵學院成立後 任教授兼圖書館館 少年虛度老來忙 的心情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 親手摘抄了大量礦冶資料 擬訂出多 種專著和論文提綱 並從當時鋼鐵工業實際出發 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建議 胡庶華是全國政協第二 積極參政議政 文化大革命 中受到殘酷批鬥 日逝世 1978 年北京鋼鐵學院為他落實政策 刊印悼念文章 他解放後 熱愛祖國 積極為社會主義服務 為人耿直正派 平易近人 一直受到同志們的尊敬 重慶大學校歌 江漢思禹功 教化溯文翁 學府宏開 濟濟隆隆 考四海而為俊 障百川而之東 校歌歌詞是重慶大學第二任校長胡庶華在 年撰寫的 由著名音樂教育家 作曲家 中國音樂高等教育先驅者許可經作曲 歌詞從歷史動態發展的角度 概括了重大的文化 辦學思想和目標要求 它和學校 研究學術 造就人才 佑啟鄉邦 振導社會 的辦學理 念一脈相承 是這一辦學理念的詮釋與延展 這首多年前創作的校歌 是一首高唱愛國精神的歌 是一首立足巴蜀 面向全國 放眼世界的歌 湖南大學校歌 麓山巍巍 湘水泱泱 宏開學府 濟濟滄滄 承朱張之緒 取歐美之長 華與實兮並茂 蘭與芷兮齊芳 楚材蔚起 奮志安邦 振我民族 揚我國光 指朱熹和張栻 歷史文化名人 曾先後主持湖南大學前身 嶽麓書院 創作於 年代省立湖南大學時期 為湖南大學校長 著名教育家 胡庶華作詞 年代著名音樂家 將西洋音樂傳入中國第一人蕭有梅作曲 作為學堂 音樂的產物 歌曲本身運用文言文作詞 配以大氣磅礴的旋律 氣勢渾宏 宣導繼承傳統 歐美之長 表達了一代有識之士的強國主張和愛國情懷 具有很高的思想性和藝術性 胡庶華校長真具愛國憂民的特點 校歌十分經典 一點也不過時 就談談對 這句話的理解吧 言湖大必談嶽麓 言岳麓必談朱張 這兩句有點 中學為體 西學為用 的味道 卻超越了這一境界 胡庶華用了 傳統文化需要傳承 西方發達的東西可以為我所取 包括科技 文學藝術 甚至西方的自由主義精神 這有魯 拿來主義 取的含義十分廣泛 胡庶華創作 正是抗戰時期 他寫的 的內涵很廣 這一字的背後的蘊含的範疇 是胡庶華在德國留學時 看到一個德 國從弱國到強國迅速崛起的感受的全部 四分五裂的德國在倔強的普魯士民族下完成了統一 來不僅僅經濟上 科技上崛起 還在政治上 文化上 軍事上等多個領域全面崛起 胡庶華的拳 拳愛國之心 自然希望中國也能完成統一 全面崛起於東方 所以這個 不僅包括 了學習西方的科學和技術 還包括學習西方的文化 自由精神等多方 面領域 胡庶華在這首歌詞裡把他在德國時的留學感受夾在裡面了 希望中國也能像德國一樣崛 告本屆 畢業諸同學 湖南大學校長 民國二十二年五月十九日 人生如白駒過隙 一轉瞬間 諸君又屆畢業時期 數年勤奮與辛苦 學有專長 至可快慰 惟此後效力國家 獻身社會 來日方長 諸君之事業正多 而來日大難 諸君之責任綦重 古人臨別贈言之義 為諸君更進一詞 吾國興學已數十年 所收教育之效果殊鮮 其原因固多 而大學畢業生不為社會所重視 其一端 其所以不為社會所重視 得分數點言之 自視太高 大學畢業生初離學校 頗有不可一世之氣概 視天下事極容易 待人失于 甚至飛揚跋扈 不受上級人員指導 因是各機關 公司多有寧用較大 學生程度稍低者 而不敢用大學生 欲望過奢 大學畢業生有寧可無事 但不欲屈就小事者 以為就任小事 彷彿有傷大 學生之體面 有失大學生之資格 或初就小事 未幾即表示不滿 甚至要求加薪或遷調 不遂則 拂袖以去 經驗欠缺 初離學校 經驗不富 或以夤緣請托之故 驟負重任 甚或獨當一面 置不得其宜 以致僨事者 往往有之 至於工程人才 更重經驗 徒憑學理而無實際試驗之根據 必致全盤計畫受其犧牲 責任心薄 大學畢業生 恒有因位置太低 薪資微薄 而責任心亦不堅強者 遇事敷 衍塞責 苟且偷安 不欲力求進步 或志氣消沉 漸趨悲觀之路 或逾越法度 陷入貪污之阱 學業荒廢 大學生既獲得畢業資格 以後則唯圖奔競 不復從事學問 或用非所學 無須再事研究 或專務應酬 不暇伏案探討 數年之後 新知固無由增進 而舊業亦完全荒疏 不知不覺為官僚生活所同化 不復有學者態度 以上五種缺點 在政治已上軌道之國家 鮮有暴露與發生 因政府取材恒有固定程式 會用人亦有一定標準 躐等倖進既不可能 而希冀非分亦無由而生 今吾國有曾經高等考試及格 亦未能獲得位置者 於是投機取巧之士 多假特殊勢力 以為進身之階 仕途曰益龐雜 氣節之 士益受排擠 大學生失業之數 年有增加 吾人丁茲艱難之會 若不能懲前毖後 新辟途徑 不僅國難無由挽救 而分崩離析之象 必將有加無已 勢不至同歸於盡不止 所謂新途徑維何 不論位置與薪資 凡屬有益於國家社會之事 在本人學識經驗以內 努力赴之 位置高低與薪資多寡 不論鄉間或城市 城市物質生活較優 人皆趨之 致造成今日都市畸形發展 城中人 浮於事 鄉村無作事之人 農人子弟入大學後 則家庭少一生產者 而社會則多一食客 今欲促 進地方自治 救濟農村衰落 非大學生到民間去不為功 繼續研究學問 學問原無止境 畢業僅為告一段落 尚須繼續研究 方能有深造之成 且一事不知 儒者之恥 不獨對於所學應徹底研求 為應付環境需要 即非所專習者 留心探討 世界科學進步 一日千里 吾人苟事懈怠 則落伍滋懼 努力改造環境 大學生乃領袖人才 英國政治大家 多出自牛津 劍橋大學 其他各 國政治上之中堅人物 亦多由大學養成 但未為政治領袖以前 當先作社會領袖 負改造社會之 具轉移風氣之力量 方不辜負大學畢業之資格 當今民德不立 民志墮落 以致民族有危 亡之象 故大學生所負使命 較任何人為尤重 以上各點為諸君言之 亦可為全國大學生言之 但尚有二點 特別為諸君告者 本校成立之歷史未久 社會上之信用尚淺 欲求在全國大學中佔有相當地位 全視畢業 同學在社會服務之能力如何 欲在外省謀事 尤視先畢業者服務之成績如何 湖南人剛悍成性 每為他省人士所惡 應當加以改革 但素具負責任 重實踐之精神 應當繼續保持 前聞本校電 機系畢業生在中國電氣公司服務 及土木系畢業生在杭江鐵路服務 堪引為幸事 甚願本校畢業同學 人人均能如此 成為本校校風之一 本校為宋嶽麓書院舊址 朱張先後講學於此 以提倡忠孝廉節為務 宋亡而嶽麓精舍諸 乘城共守 死者無算 清末曾 削平大亂 其要訣在 紮硬寨 其修養均在嶽麓書院肄業之時 諸君遊此數年 又值國難嚴重 當繼續本校光榮之歷史 成為本校校風之二 諸君受本校之薰陶有年 離校以後 仍望飲水思源 時時不忘母校 後會有期 諸維珍重 胡庶華一線為學生維權 謝重生 湖南大學校報 2012 原國立湖南大學民 級政治學系校友 曾任第三屆學生自治會事務部長 多次參加學 生運動 為聲援國立中央大學 現南京大學 當時的湖 南大學組織領導了 反內戰反饑餓大遊行 面對國民黨軍警的鎮壓 遊行隊伍是如何 行進的 他們又是如何與國民黨當局交涉 遊行的親歷者 謝重生講述 遊行中的故事 校長一線為學生維權 日早上 1800 多名學生集合在科學館 現校辦公樓 前的大操坪上 命出發 排頭兵打著 國立湖南大學反內戰反饑餓大遊行 的橫幅 扛著校旗 舉著標語牌 他學生則手執三角旗 依序列隊 這時忽有人報告牌樓口備好的筏子全被軍警搶走了 大家正為 之一怔 隨即又有人來報告 說漁灣市可渡河 遊行隊伍立即向南進發 到漁灣市江邊 幾經游 水奮戰 在過往輪船和對岸筏子的幫助下 隊伍才渡到對岸猴子石 但我們上岸進城時 卻被荷 槍實彈的軍警擋住了 正為難之際 胡校長來了 他左手挾著布傘 右手提著公事包 神情嚴肅 走到隊伍最前頭與攔路軍警交涉 我是胡庶華 他們都是我的學生 不會出事 請讓開路 那官員大概知道胡庶華的大名 便揮手示意讓路 於是我們的隊伍便浩浩蕩蕩向火車南站進發了 走近火車南站 我們遠遠望見軍警已在南站壘起沙袋 架上機槍 布成了幾道防線 胡校長 走近軍警 我是湖南大學校長 國民黨中央監察委員 一切由我負責 請你們立即讓開 湖南軍政界早聞胡校長大名 無奈揮手示意讓路 隊伍迅速向南門口進發 到了南門口 我們又遇著軍警手挽手排成三列攔住大路 突擊隊和女生隊直往前沖 他們也 灰溜溜地把路讓開了 當隊伍經過伯陵路 中央日報 館門口時 有同學高聲唱著 報是造謠報 這首曲子 有的則發表演講 對學生遊行的誣衊 個別學生激于 拎著小石頭朝報館窗口擲去 胡校長立即制止學生 不要給人以口實 學生聽後 立即停止了擊石洩憤的行為 此後大隊一路宣傳 一路呼喊 反內戰 反饑餓 的口號 受到沿 途市民的歡迎 有的還送茶慰問 鬚髮斑白的老校長 跟著我們直走到大西門碼頭 望著學生渡 江回校 這才放心和我們分開 校長辦公室裡沒有一件新東西 胡書卿當選湖大第三屆學生自治會主席 有一次我陪胡書卿主席面見校長申 請經費 走到禦書樓臺階前 見樓下廊邊一位婦女在搓洗衣服 我便問胡校長的辦公室在哪 順手指向右邊樓上 我倆立即上樓向校長辦公室走去 只見辦公室門敞開著 我喊聲報告 便放下手裡的文件 取下老花鏡 招手讓我倆進去 我倆恭敬地向校長鞠躬 雙手呈上報告 長示意讓我們坐在沙發上靜候審批 我環視室內陳設 居然找不到一件新的像樣的東西 校長座 電話機都很陳舊 旁邊一把立式電扇也是生銹了的 不一會兒 校長把簽字審批的檔 交給我們 學校經費困難 要節約用錢 又囑咐我們注意安全 我倆鞠躬退出辦 心裡掂量著 注意安全 的分量 離開時偶遇老鄉劉延錦先生 老訓導員 我問他在禦書 樓廊邊洗衣服的是什麼人 劉老笑著說 校長夫人嘛 三個優秀大學生的母親呢 在校園馬路上 在溁灣鎮渡頭的筏子裡 我曾多次遇到胡校長 他總是挾著一把傘 提著小 不用車 獨往獨來 湖大實習工廠的老師告訴我 胡校長是配有轎車的 但他從不私用 放在工廠供學生實習用 坐渡船 他要等齊了人 同大家一道過渡 有一次 我湊巧和校長坐同 一只渡船 我交船錢時順便把校長的一併付了 校長堅決拒絕 立即把錢遞給我 這雖是小事 卻可見胡校長正直無私 廉潔奉公的人格魅力 原湖大校長胡庶華辭職 國民黨教育部派李毓堯繼任 學生對李之倒行逆施 掀起驅李護校運動 李毓堯被迫辭職 胡庶華在國民黨教育部同意收回開 除學生學籍命令及釋放監押學生的情況下 第三次任湖南大學校長 生命的金屬質感 在西北聯大的各位校長中 胡庶華是位極有個性的人物 最突出的特點是他堅持一個原則 每任一職 三年必辭 他確實做到了這一點 每任一次校長 三年期滿必然辭職 他是位元冶金 生命也有著如同金屬一般的堅硬質感 年出生於湖南攸縣城關鎮西街的一個教育世家 因此從小就接受舊 式啟蒙教育 胡庶華考入明德學校 學習經義和時務 受校長胡子靖和當時在校任教 的革命黨人的影響 胡庶華立志要以科學救國 第二年暑假 他參加科舉考試 考中秀才 胡庶華考取了湖南公費留日 因繼母病重放棄 胡庶華考取了京師譯學館 師大學堂 學習了近五年 年辛亥革命爆發 胡庶華回到湖南 在高等師範和明德學校任教 他的父親胡 國瑞在彌勒縣知縣任上得知 辛亥革命爆發 清政府被推翻 於是從容的向自己的手下交接完公 整理好衣冠 投井為清王朝殉葬 胡國瑞並不是一個不知變通的人 在去雲南前 他叮囑胡 庶華兩件事 一是要參加科舉考試 爭取進學 勿墮家聲 二是要入學校 學習科學 順應潮流 以求自立 父親的死對胡庶華價值觀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他性格倔強 堅持原則有時到執 拗的地步 可能都與父親的死對其心理的刺激有關 胡庶華考取了湖南公費留德 出國後 他決定選學實用科學 以求科學救國 開始在柏林礦科大學就讀 後因礦科大學併入設在柏林紗羅村堡的工科大學 乃轉入工大轉習鐵 爆發後 尤其是北洋政府對德宣戰後 左右的留學生都不能堅持學業 但胡庶華一直堅持 當時德國教育部門規定 工科須實習一年方能畢業 胡庶華無法實習不能按 時畢業 戰爭結束後才完成了實習 年夏取得鋼鐵冶金工程師學位 德國的一種特殊學位 成為獲得該學位的第一個中國人 期間經石瑛介紹 胡庶華加入了國民黨 年冬天 當時全國最大的煉鋼廠 上海煉鋼廠請胡庶華擔任廠長 上海鋼鐵廠是清末洋務派領袖曾國藩 李鴻章引進西方先進技術建立起來的 當時是全國 歷史最悠久 規模最大的鋼鐵廠 但是由於軍閥混戰 一則原料難以穩定供應 再者軍閥們都想 利用它來製造軍火 產品只能銷往兵工廠 加上大量外國鋼材在中國傾銷 鋼廠的狀況很不樂觀 胡庶華上任後 根據行情很快制定了一個改革鋼廠的計畫 他一方面招攬了一批學有所長的技術 改革傳統的煉鋼工具來降低成本 採用先進的檢查方法來提高產品的品質 增加鍛造件和鑄造件 為鋼鐵廠的產品打開銷路 另一方面 他主動聯繫鋼鐵廠的工人 深入其 中瞭解他們的生產和生活 這樣一來 調動了工人的生產積極性 鋼鐵廠的狀況慢慢好轉 北伐戰爭打到了上海 上海鋼鐵廠隨即被桂系軍閥白崇禧控制 當時一心想靠冶金救國的 不願意投靠軍閥做一名政客 月離開了鋼廠 胡庶華從上海回湖南時路過漢口 恰好遇到了唐生智 唐生智當時迫切需要恢復發展兵工產 於是便以老鄉的身份 挽留胡庶華出任漢陽兵工廠廠長兼籌備漢陽鐵廠 上任不到三個月 唐生智被桂系李宗仁的 不願意依附桂系新軍閥的胡庶華再次離職而去 胡庶華在上海煉鋼廠當廠長時 蔣介石在日本士官學校的同學 是浙江省省長兼十九 路軍的軍長 二人在這時就應該有交往 蔣介石派時任軍事委員會委員的陳儀出 國考察軍工行業 陳儀便邀請專業人士胡庶華同行 他們在歐美轉了半年後 胡庶華看出跟著陳 儀是不可能辦出工業的 同鄉易培基保薦他擔任農礦部技監兼國營烈山煤礦局局長時 胡庶華覺得這個工作與他的專業還是比較接近的 接受了這份工作 胡庶華致力於 改善工人的生產條件 此外他還嚴厲禁煙禁賭 一些不滿的工人給他起了個綽號叫 胡庶華在烈山煤礦只幹了一年 又因為派系鬥爭而離開了 他再也沒有機會去實現冶金救 國的理想 雖然心懷冶金救國的理想 但胡庶華一生主要從事的卻是教育工作 胡庶華回國 湖南省公立工業專門學校 湖南大學前身之一 爆發學潮 快就平息了學潮 被推薦為校長 但當時胡庶華還想在冶金工業有所作為 便推薦他人擔任校長 由於校長體弱多病 胡庶華基本上代理了校務 同樣學煉鋼 出身的國立武昌大學校長石瑛 石瑛有清官之稱 對賴璉有提攜之恩 參見本刊上期 世事紛紜 說賴璉 邀請他去武昌大學 胡庶華便前往武昌大學任教授兼總務長 石瑛為了向政府催 款常駐北京 胡庶華不得不兼了校長的職務 正是這兩段經歷為胡庶華積累了聲望 使他以後能 夠出任多所大學的校長 教育部長蔣夢麟 國民黨政府首任教育部長 任北大校長二十餘年 力薦胡庶華 出任同濟大學校長 又兼任立法院立法委員 當時同濟大學經濟拮据 債臺高築 辦學條 件十分困難 胡庶華沒有辦法集中精力于學術建樹 事變後 上海成 立了救國聯合會 成為大學教授和中國工程師學會的代表 擔任了救國會的領導職務 領銜發出了一系列的通電和宣言 明確主張 並對政府說 凡能武力抗日者 父事之 師事之 在所不惜 凡賣國投敵者 則仇視之 亦不敢辭 他的這種強烈的愛國之情 並沒有得到政府的認同 反而招致當權者的不滿 胡庶華以堅持 守則為由 辭去同濟大學校長職務 回到湖南擔任 了湖南大學的校長 率中國工程師工業考察團到四川考察 在對四川和 重慶的工業資源和生產建設作了考察後 四川工業資源考察報告 深受四川省省長 民革命軍二十一軍軍長劉湘的敬佩 應劉湘之邀 他考察了位於沙坪壩的重慶大學 並參加了重 慶大學的校務會議 對這所初具規模 辦學條件不甚完善的大學提出了四點改進的意見 令劉湘 和學校教授們耳目一新 親自兼任重慶大學校長的劉湘決定聘請胡庶華擔任重慶大學校長 胡庶華接任重慶大學校長 在重慶大學的三年 他對學校的管理機構和院系進行了 合理調整 修訂各種規章制度 並從地方鹽稅中爭取到一部分經費用來辦學 興建了文學院 泛延聘了一批著名學者 擴大招生名額 為重慶大學的發展做出了重大 使重慶大學面貌一新 受到川內外學界和社會輿論的廣泛讚譽 他親自撰寫了 重慶大學的校歌 當中提到 胡庶華在重慶還宣導建設了沙磁文化區 在對重慶和沙坪壩的文化教育狀況和地理環境作了 詳細考察後 胡庶華寫了一篇名為 的論文 四川教 文章分 個部分論述了重慶文化現狀和建立新型文化 區之必要 指出自 1840 年鴉片戰爭到日本侵略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急的時候 第二次世界大戰 和中國的全面抗戰不可避免 全民族應做好全面準備以救亡圖存 四川是民族復興的根據地 慶是全民抗戰的大後方 應為抗戰和今後的建設培養更多人才 並明確提出這個文化區應建在沙 沙坪壩當時不屬於重慶市而屬於四川巴縣第一區龍隱鎮 待文化區取得經驗後 再向全 國推廣 文章發表後 在社會上引起強烈反響 很快以磁器口 沙坪壩為中心進行自治試驗 不久四 川省立教育學院成立 四川省女子職業學校也從城內遷到沙坪壩正街 國立中央 大學遷至中渡口松林坡 中央國際廣播電臺也設在小龍坎 在胡庶華的積極倡議下 中央大學 省教育學院 國際電臺和重慶煉鋼廠 現特鋼廠 商業平民銀行 省女子職業學校和行營軍械庫等十二個單位代表 月正式成立了 並一致推舉胡庶華為主任幹事 胡庶華進行了卓有成效的組織建設 將重慶大學體育場向社會開放 並主辦了重慶大中專 學校運動會 後被稱為 重慶市第一屆運動會 胡庶華離開沙坪壩 以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和張伯苓 開大學校長張伯苓來沙坪壩考察後 決定在沙坪壩開辦南開中學 為首的文化區自治會 堅持把 沙磁文化區繼續辦了下去 月成立了以巴縣縣長王煜和新任重大校長葉元龍為正副主 巴縣沙坪文化和區促進會 蔣介石下令將沙磁地區劃歸重慶管轄 市政府在樹人中學成立重慶沙磁文化區臨時辦事處 據統計 文化區集中了當時全國三分之一以 上的高校 八分之一以上的大學生 還有眾多的科研機構 以冰心 郭沫若 徐悲鴻等人 為首的文化名人也聚集文化區 教育部部長陳立夫命胡庶華為西北聯合大學校務委員會委員 並與李蒸 徐誦明一同任常務委員 還兼任西北工學院籌備委員會主任 西北聯大成立訓導處 華被任命為訓導處主任 後又兼任貸金委員會審查委員和軍訓隊隊長 每日清晨他都參加學生早 操和升旗典禮 並親自領讀由教育部頒發的 青年守則 在學生軍訓時他指出 為了民族復興 必須恢復我國自古以來的文武合一的教育制度 西北聯大校刊 第三期中發表 中國的戰時資源 論述了資源的重要性 我國礦產資源的現狀和解決資源匱乏的措施 胡庶華致電新疆省主席盛世才 要他做好迎接中央前往新疆的準備 當時國民政府正 在加強對學生活動的管理 訓導處貼出佈告 為了學生活動的管理 所有學生團體必須在 訓導處核准立案 未在訓導處立案之學生團體禁止活動 陝西行營主任又電令禁止民先隊 胡庶華又被任命為國民黨陝西省黨部委員 胡庶華前往重慶參加第三次全國教育會議 途徑廣元時給西北工學院出走的 學生寫了一封勸告信 並給他們訓話 告訴他們抗戰時期應該精誠團結 不應該鬧分裂 西北工學院學生出走一事 本刊上期的 精英主義大師 李書田 世事紛紜說賴璉 中有詳 細的記述 另外關於他們出走的時間 有的資料上說是 本文依據的是 登載的胡庶華在總理紀念周講話時說的時間 聽了他的話 以上的學生都很受感動 重慶之後 他又對陳立夫說工學院的學生大部分願意回去 可能是覺得工學院情況比較複雜難以 胡庶華表示不願再兼工學院的職務 於是陳立夫派賴璉擔任工學院的院長 賴璉和曾養甫 去廣元將學生們勸了回去 胡庶華與李蒸 徐誦明帶領全校師生前往張騫墓祭掃 之後又宣誓實行國 民抗敵公約 胡庶華發表了在張騫墓前宣讀公約的意義的講話 並指出張騫的精忠報國精神值得 西北聯大舉行了國民公約宣誓 之後胡庶華發表了名為 精神的改造 的演講 指出精神的重要作用 要求學生在同一道德的指導下抗敵救國 並指出具體實踐方法 同時他又 發表了 戰爭與文化 在西北聯大期間 胡庶華多次發表講話和文章 指出長期抗戰不是 國際形勢已經有利於中國的抗戰 讓大家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念 在政府的領導下團結一致 堅持長期抗戰 西北聯大改組後 胡庶華又被任命為西北大學的校長 後又兼任三青團中央 監察委員 胡庶華和陳立夫產生了矛盾 陳立夫在視察西北聯大對學生發表講話時 射影的諷刺胡庶華的辦學 由於胡庶華和張北海都是教育部派到西北聯大的 張北海在聯大的活 動充分證明了教育部加強對西北聯大的控制和打擊進步勢力的企圖 因此有人認為胡庶華也肩負 著這樣的使命 便不配合胡庶華的工作 事實上 胡庶華和張北海有著本質區別 張北海是一名 行政官員 而胡庶華本質上是教育家 教育部將他與湖南大學校長皮宗石對調 胡庶華離開了西北聯大 胡庶華也是湖南大學歷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 他三次擔任湖南大學校長 將湖南大學擴 展成為綜合大學 胡庶華第一次擔任湖南大學校長 他明確提出相容並蓄的教育 這種理念發端於 年他去日本考察 從日本回來後他就指出 查日本文化 大都輸 自我國與歐美 然其特色 在能取人之長而不盲從 存己之長而有鑒別 南大學校歌 歌詞中寫到 主張繼承岳麓書院優秀文化傳統與學 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並重 並以此作為辦學的基本指導思想 他不僅重視理論知識的學識 重實踐的作用 他規定 理工學院一二年級的學生每週有兩天下午必須到工廠實習 學習車 鍛和木工 必須做出成品才能及格 高年級在寒暑假都必須到工廠 礦山實習 應屆畢業生 則由教師帶領外出進行工程考察和社會調查 胡庶華認為 大學教育應注重高深的學術 造成專 門人才 並鼓勵研究 以促進我國在國際學術界的地位 為了達到 不求量的發展 但求質的 這一目標 他廣延名師 湖南大學有 名教授 名都曾留學 例如請有 南任北馬 即南方有任肯南 北方有馬寅初 的任肯南教授主講經濟學 請被美國人稱為 楊華一的楊開迥主講數學 另外還有著名的法學專家李祖蔭 文學界耆宿楊樹達等等 大學生在求學時期 重在修身 人格救國 當與科學救國並重 年他提出 以加強學生的人格修養 為了增強學生的愛國主義信念 胡庶華將湖南 大學校風定為 並在畢業講話中強調要 發揚為 國犧牲之精神 湖南大學的新生皆受軍事化管理 並以體育和國術鍛煉身體 胡庶華第二次出任湖南大學校長 胡庶華到達湖南大學時 由於抗戰形勢嚴 學校已經遷到辰溪錦浜鄉龍頭堖村 由於搬遷工作十分倉促 辰溪的校舍只能因陋就簡 校友回憶 那時的教室是枯黃的草地 或大樹底下 用木板做幾塊小黑板 背起便走 一面曬 一面講學理 一組一組 一群一群佈滿了龍頭堖 面對這種艱苦條件 艱苦中謀恢復 的方針 明確為本省戰時建設培養人才的目標 從實際出發 因地制宜 把注意力適當集中在辦好本省迫切需要的礦冶 經濟等系上 同時提倡與所在 地區工礦企業進行業務協作和學術交流 廣泛開展經濟問題的科學研究 如工學院各系與辰溪煤 湘黔鐵路局 華中水泥廠 芷江飛機場等單位建立了密切聯繫 師生與工程技術人員頻繁交 新辦了適應戰時需要的湘華鐵廠 抗戰紡織機械廠 岳陽肥皂廠等企業 各系師生研究戰時 本省建設問題蔚然成風 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 他又提出 全學生的人格 胡庶華離開了湖南大學 擔任三青團中央團部副書記兼任青年工 作管理處處長 胡庶華離開了湖南大學不久 學校就爆發了拒絕新任校長 分子李毓堯的 驅李護 學潮先後持續了長達一年半之久 教育部部長朱家驊不得已再次請胡庶華回校主持大 在教育部答應了讓所有受處分的學生無條件複學後 月胡庶華第三次出任湖南大 學校長 為恢復被戰火毀壞的長沙嶽麓山校園 胡庶華做了大量工作 同時他還擴大辦學的規模 使湖南大學成為擁有文法理工商 個學院 個系的綜合性大學 雖然是國民黨黨員 但是對 於不同思想胡庶華都能夠容納 他聘請羅章龍 黎錦熙等進步人士任教 胡庶華對學生既嚴厲又愛護 他始終堅持一條原則 師生之間 要有家長父子之風 在畢業典禮上講大學生畢業後不能有所作為 主要是學生自己的問題 指出大學生要在社會上幹 出一番事業就必須腳踏實地 當胡庶華得知地下黨的的週邊組織 的一些主 要成員已經被特務列入黑名單 就及時的警告他們趕快離開學校 中共地下 組織領導湖南大學學生進行了反內戰大遊行 胡庶華多方勸阻無效 為了保護學生的安全 花甲的胡庶華走在遊行隊伍的最前面 警告省政府官員說 誰要殺 害我一個學生 我就要在省政府門前自殺 遊行隊伍揮舞著小旗向河東市區進發 省政府為了 阻止學生進入市區 出動大批軍警封鎖湘江 不許船隻停靠河西 遊行隊伍不畏艱險 利用停靠 在江心的舊汽輪和漁民的劃子 搶渡湘江 突破軍警沿江封鎖的第一道防線 遊行隊伍從牌樓口 碼頭上岸 行至南門口 又遭遇大批軍警阻攔 學生隊伍以女生打頭陣 男生一擁而上 軍警的 第二道防線土崩瓦解 遊行隊伍高喊 反對內戰 要和平 不要戰爭 的口號向市區進發 這次遊行 湖南大學的學生無一傷亡 胡庶華早年立志以實業救國 因此刻苦鑽研 在冶金方面有極高的造詣 胡庶華曾在考察完 德國一家著名的鋼鐵冶煉廠後告訴德國專家 這個廠的鍋爐最近有爆炸的危險 德國專家認為胡 庶華是在信口雌黃 因此毫不在意 結果沒過幾天 鍋爐真的爆炸了 德國專家連聲稱讚中國的 胡庶華了不起 建國初期我國為發展鋼鐵工業 曾邀請德國專家來華指導 德國專家婉言 他們說 你們中國不是有個胡庶華嗎 胡庶華獻身於高等教育事業多年 但還是完成了幾部重要有關鋼鐵冶煉技術的著作 在武昌大學期間 胡庶華完成了第一部著作 內容多取材于他在柏林工業 大學學習時的筆記和在德國克虜伯鋼廠實習的記錄 並廣泛參考了德國冶鐵專業書籍 在書中胡 痛心國難 益覺抵制外貨 非冶鐵無以立其本 推倒強權 非煉鋼無以竟其功 認為歐 美國家鋼鐵冶煉技術不僅先進 而且先進技術成果極多 但國內瞭解的人卻非常的少 自己有必 要將這些技術介紹進國內 要編一本供高等工科學校使用的著作來讓大家學習 出版了自己的第二本著作 在這本書裡他系統介紹了各種礦石資源中含有的金屬或 金屬化合物 以及如何提取冶煉等技術 在第一次出任湖南大學校長時 胡庶華撰寫了 株洲鋼 鐵廠計畫 後來資源委員會和新中國國家計委定株洲 湘潭為工業重鎮 就參考了這篇論文 針對當時嚴峻的戰爭形勢 胡庶華出版了 出版了 同樣是為發展戰時經濟而作 開篇講到 是科學化的戰爭 是機械化的戰爭 然此二者 均非有豐富的資源不為功 故資源枯竭 實為現代戰爭的致命傷 他接著分析了各種農業 礦產資源的現狀 存在問題 解決辦法 是對礦產資源的論述更為詳細 礦產的儲量 在各省的分佈狀況 產量等等都有說明 胡庶華早年立志治金救國 後來又獻身教育 他本人也不是汲汲于名利之輩 按說他應該與 政治鬥爭沒有太大關係 但是在那個混亂的年代 胡庶華卻沒能獨善其身 屢屢被捲入政治鬥爭 胡庶華當校長有一條原則 每任三年必辭 這其實是他在當時複雜的政治環境下的 無奈之舉 此舉始于同濟大學校長任上 當時他之所以堅持辭去這一職務 主要是因為在 事變發生後 他參加救國聯合會積極呼籲抗日 得罪了國民黨政府 當時傳言 等政局穩 定後政府要免去他的所有職務 有人私下告訴他 在邵元沖向蔣介石提到他時 蔣介石非常不高 興的說 胡庶華的思想不正確 他只得提出辭職 他之所以離開重慶大學 是因為在 文化區改革中發現四川省教育廳並不支持 巴縣縣政府和龍隱鎮的 地頭蛇 也以沙坪壩不屬重 慶市管轄為由進行阻撓 他在西北聯大甚至都沒有堅持到三年的期限 就因為派系鬥爭 不得不 第二次任湖南大學校長時 陳立夫認為他是站在自己的對立面 三青團那一邊的 多事情上百般為難 經常少發和扣發教育經費 內外交困之下 胡庶華不得不在三年後離開了湖 南大學 陳立夫之所以為難胡庶華可能是出於朱家驊的原因 陳立夫是 派的領袖之一 驊是復興派的重要人物 兩派一直爭鬥不斷 朱家驊比胡庶華晚一年進入柏林礦科大學和工科 1916 年因為一戰的原因 朱家驊輾轉回到了國內 但期間有兩年時間 二人肯定是 有交往的 陳立夫可能因此覺得胡庶華是朱家驊的人 在胡庶華擔任西北聯大校務委員會常務委 時任中央組織部部長的朱家驊任命他為陝西省黨部執行委員 再加上胡庶華在西北聯大反 派的一些行為 招致陳立夫的不滿 後來胡庶華擔任了三青團的中央團部副書記 立夫就更有理由為難他了 客觀的說 雖然胡庶華和朱家驊是同學 但並不代表他就會進入朱家 驊的陣營 他反對 派的措施也是出於辦學的需要 他擔任三青團的中央團部副書記 全是各方權力制衡 才找到他這麼一個在青年學生中有影響 但卻沒有派別的人 胡庶華一生致 力於救國 對政治鬥爭並不感興趣 卻總是遭受無妄之災 只能說是那個特殊的時代造成的 胡庶華確定國立湖南大學決不遷往臺灣的原則 胡庶華潛往香港的 學生家 參加了當時在港立法委員發起的和平運動 聯名上書李宗仁 懸崖勒 接著又在聯合聲明 召當時國民黨內的民主分子 立刻與反動的黨權政權決絕 重新團結起來 凝成一個新的革命動 堅決地明顯地向人民靠攏 遵照中山先生的遺教 與中國共產黨徹底合作 為革命的三民主 義之發展而繼續奮鬥 建設新民主主義的新中國而共同努力 結果被蔣介石開除黨籍 並遭通 胡庶華得到中國共產黨的幫助 乘坐油輪繞道青島複赴京 參加全國政協會議並 任全國政協第二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 胡庶華先後任冶金工業部專員 北京鋼鐵學院教授兼圖書館館長等 為新中國鋼鐵工業提出了很多有價值的建議 年胡庶華向黨組織遞交了入黨申請書 文化大革命爆發 已經八十歲的胡庶華也受到衝擊 但就在這種嚴峻的政治環境下 胡庶華仍然在日記中寫到 犧牲青年不少 心實傷之 這是這次運動一個很大的 使帝國主義反動派十分高興 運動中工廠農場絕對不能停工 運動時間不宜太長 免夜長夢多 把運動引向邪路 他兩次上書中央文革小組 請求提早結束這場 可惜當時沒有人能聽得進這番以極大勇氣說出來的逆耳忠言 反而給他招來更殘酷的打擊 和批鬥 胡庶華曲折的人生劃上了句號 胡庶華一生公私分明 平時公用與私用信封 信箋都分開備用 他對學生的教育不是生硬的 而是以身作則 他認為改良中國教育的方法就是 知行合一 言行合一 始終如一 他始終堅持全民族團結一致 才能取得抗戰的勝利 不管遇到什麼樣的困境 他始終堅 持自己的原則 為此他不惜放棄自己冶金救國的理想 也不得不立下 也始終能夠堅守它 文革中 在受到迫害的情況下 他還能上書敦請結束這場運動 的身上 我們看到的不僅是金屬的堅硬 還有金屬的光澤 胡庶華與近代中國鋼鐵工業建設 徐文虎 李海濤 安徽工程大學人文學院 作為近代中國著名的冶金工程學家 胡庶華密切關注近代中國鋼鐵工業建設 年代初歸國後 他系統發表振興中國鋼鐵工業的意見 宣導抵制日本對華鐵礦資源的掠奪 投身鋼鐵工業建設實踐 積極參與鋼鐵企業的規劃 並利用主政各大學的機會 大力培養礦冶技 術人才 對近代中國鋼鐵工業建設作出了較大貢獻 湖南攸縣人 著名冶金工程學家 年留學 先後進入柏林礦科大學 工科大學 專攻鐵冶金工程 年他獲得鐵冶金工程師學位 相當於博士學位 隨即進入克虜伯鋼鐵廠任見習工程師一年 後又赴英法遊歷 參觀鋼鐵廠 年秋歸國 胡庶華一度出任上海煉鋼廠廠長 之後長期活躍於教育界和學術界 作為一名冶金工程專家 他出任中國工程學會會長 反映出其在學術界的重要影響力 作為近代著名的教育家 他曾歷任湖南公立工業專門學校教授兼事務主任 武昌大學教授 兼代校長 江蘇教育廳長以及同濟大學 西北大學校長等重要職務 史學界對胡庶華的研究主要側重其教育思想活動 比較重要的成果如 中國現代教育家傳 胡庶華教育思想與實踐初探 以主政湖南大學期間為例 對其冶金工程學家身份的 論述則尚付闕如 筆者不揣譾陋 擬就此論題作一嘗試性探究 提出振興中國鋼鐵業建議 宣導抵制日本掠奪鐵礦資源 作為近代中國著名的鐵冶金工程專家 胡庶華針對不同時期的實際情況 始終如一地關注中 國鋼鐵工業建設 積極建言立論 為中國社會和政府當局開展鋼鐵工業建設出謀劃策 年代初 還在德國留學時 胡庶華就撰寫一系列文章 對振興中國鋼鐵業發表自 己的看法 最有代表性的是 1921 振興鐵業意見書 從中可以出 胡庶華早年將 振興中國鋼鐵業的希望主要放在民間資本上 並且很注意借鑒國內鋼鐵企業發展過程中的經驗教 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 提出要有計劃地開展經濟建設 在此背景下 胡庶華發表 中國鋼鐵 業之現在及將來 在這篇文章中 胡庶華改變了以往依靠民間力量的想法 強調了政府在鋼鐵 工業建設中的主導地位 各國鋼鐵事業之興替 皆由政府出全力以扶助 希望借此激發 南京國民政府開發鋼鐵業的熱情 推動中國鋼鐵業的發展 在鋼鐵廠建設規模方面也改變以前多 設小煉鋼廠的主張 建議建設大型鋼鐵生產基地 日本加緊對華侵略步伐 時任重慶大學校長的胡 庶華以 中國鋼鐵業的過去 現在和將來 在重慶行營學術研究會演講 他著重強調了鋼 鐵與中日戰爭的密切關係 提出在西南省份發展鋼鐵業 樹立國防工業基礎 極具先見之明 戰爆發後 經各界共同努力 大後方鋼鐵業取得較大成績 1942 出現鋼鐵產品滯銷的 胡庶華在思想觀念 工業佈局和政府管理等方面總結以往開發政策的失誤 希望引 以為鑒 結合大後方鋼鐵業現狀 他認為 自己沒有銷納大量鋼鐵的重工業 光是發展鋼鐵業 是無用的 大後方鋼鐵業 須使土法煉鐵儘量發展 政府應多方提倡 新式小規模之煉鐵廠 或製鋼廠 等到抗戰勝利後 除整理改造原有鋼鐵企業外 西北省份應設立鋼鐵廠 時已成立之工廠應繼續維持 各地應遍設小鋼鐵廠 這些建議充分考慮了大後方工業基礎薄弱的 實際情況 動員一切可利用的資源服務戰爭需要 抗戰勝利在望 時任湖南大學校長的胡庶華在為中國工程學會成立 周年紀 念冊撰寫的序文中提出 要總結教訓 懲前毖後 該建議包含了鋼鐵事業國家經營的原則 在權力自主基礎上 主張利用外援 這既體現了政府開發的重點 又提供了可操作方案 自清末以來 日本大肆掠奪中國鐵礦資源 中國有識之士無不為之憂心忡忡 胡庶華呼籲政 府加強鋼鐵資源管理的第一個重要舉措 是建議政府實行鐵礦國有 南京國民政府剛剛成立 庶華便發表 鐵礦國有的建議 明確提出 為國家謀公共利益計 開採鐵礦之權 當屬之國 胡庶華呼籲政府加強鋼鐵資源管理的第二個重要方面就是要求抵制日本掠奪鐵礦資源的行為 他在德國柏林中華工學會留德支部和中華學術研究會留歐分會演講 鐵業不 凡百業俱無發達之望 要警惕日本掠奪中國鐵礦的陰謀 1930 南京國民政召集各級政府部門代表 工商界著名人士 經濟專家及華僑等 220 舉行全國工商會議 胡庶華以國立同濟大學校長身份參加會議 並擔任基本工業問題 組主席 胡庶華在會上要求政府抵制日本掠奪中國鐵礦資源的行為 禁止鐵砂廢鐵出口 在這份提案中 胡庶華建議政府明令禁止鐵砂出口 除漢冶萍與日本有債務關係 每年准 許輸出若干外 其餘各省一概禁止 該意見經大會審議通過 並呈請國民政府設立鋼鐵事業管理 委員會 為加強鋼鐵資源開發與管理 胡庶華的第三個建議是成立全國鐵政局 近代中國無專門的鋼 鐵工業主管機關 胡庶華多次提出設立鋼鐵工業專職開發機構 他建議設立直屬于 農礦部的全國鐵政局 整合全國鋼鐵資源 管理全國鋼鐵事業 在南京國民政府工商 部召開的全國工商會議上 整理全國已有鋼鐵工廠案 速設鋼鐵工廠鞏固基本工業案 兩個提案中均建議 由工商部設立全國鐵政局 延請專家研究和制定鋼鐵廠建設計畫 規劃整理 全國各鋼鐵廠 據筆者掌握的資料 這是中國最早關於設立鋼鐵工業專職開發機構的意見 參與鋼鐵企業整頓規劃 胡庶華抓住一切可能機會 積極投身建設實踐 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取得討奉戰爭的勝利 擬組建一新鋼鐵廠 胡庶華任上海煉鋼廠籌備處長 為盡可能多地招募股本 胡庶華請政府 在應辦事業內選擇需用鋼鐵的項目 先行籌款若干 作為上海煉鋼廠的訂貨金 以幫助公司成立 凡國內機器廠 鋼鐵廠 均邀請入股 一致合作 以便於擴充銷路 但動亂的時局使得該 計畫中斷 南京國民政府軍政部為實現兵器材料自給 經兵工會議決議 正式組建上海 煉鋼廠 胡庶華重新被委任為廠長 經胡庶華力爭 軍政部兵工署每月撥款 萬元作為 開辦經費 利用廠存的 500 噸英國生鐵和廢鋼 上海煉鋼廠開工生產 為擴張規模 胡庶華向軍 政部請撥經費 但未能實現 加上後續經費不能按期如數照撥 出品不能暢銷 改良計 畫又無力實施 胡庶華辭職 專任同濟大學校長 胡庶華面對重重困難 才華無從施展 遂重新投身教育界 上海煉鋼廠脫胎於江南製造局煉 在新中國成立前 該廠設備一直發揮效用 特別是在抗戰期間對支援戰爭發揮了重要作用 胡庶華功不可沒 多年後談及此事 胡庶華亦不無自得之情 胡庶華對國內鋼鐵企業的建設規劃也十分重視 這大致可劃分為兩類表現形式 對國內舊有鋼鐵企業的整頓 漢冶萍公司到 生產日趨萎靡 力圖推動公司經營形勢的好轉 日日本關東大地震後 他立即發文 認為日本 需要大量鋼材 這對於漢冶萍公司而言是一次 絕好機會 公司應抓住此次機會 由震前對日 供給礦砂及生鐵轉為供應高附加值的鋼材 計畫整頓漢冶萍公司 胡庶華就此問題從收歸國有 分發股本 處理債務 籌備復工 經費預算 收入預算 品支配和擴充計畫等八個方面擬具整理意見 隨後為使計畫更具可行性 他又發表補充意見 最棘手的資金問題 他提出以粵漢路作擔保 由粵漢鐵路公司經手募集公債 000 以相當 一部分交予漢冶萍 將來以軌料及機車抵還 設立全國鐵政局主持鋼鐵開發事務 整合全 國鋼鐵資源 以便於對外交涉 1919 年正式成立的龍煙鐵礦公司到 年已基本完工 但由於後續資金準備不足 鋼鐵市 場低迷 未投產即停頓 國民政府宣佈接收龍煙鐵礦 積極籌畫復工 胡庶華十分關 注龍煙鐵礦的整頓事宜 他發表 龍煙鐵廠之將來 從原料設備 交通情形以及銷 路概況等三個方面考察該廠相關情況 在鐵廠管理 燃料供應和配套工業的設置等方面提 出相關建議 對國家鋼鐵廠規劃的討論 胡庶華希望由國民政府主持創辦一家大型鋼鐵企業 鋼鐵廠廠址對於企業未來發展影響至大 必須慎之又慎 從工程和經濟兩方面考慮 擬設浦口鋼鐵廠計畫書 主張在南京浦口建立鋼鐵廠 但當時南京中央政府立 足未穩 尚無暇顧及鋼鐵建設 年全國工商會議上 胡庶華提交 該議案在會議上 原則通過 實業部組建國營鋼鐵廠籌備委員會 礦業司長胡博淵為主任委員 委員包括胡庶華 丁文江 翁文灝等人 主要負責鋼鐵廠選址 計畫預算及籌備等事宜 隨著國 際局勢的變化 胡庶華對設廠於浦口 皖南提出質疑 從安全戰略考慮 胡庶華明確提出國家鋼鐵廠應改設於湖南株洲 他經仔細論證 年寫成 株洲鋼鐵廠初步計畫書 認為在株洲設廠有六點優勢 境安全 原料豐富 交通便利 水量充足 工資低廉以及地面廣闊 按照中央與地方合辦原則 總工程分三期進行 在此過程中 政府必須對鋼鐵業予以特別扶持 該計畫書在中國工程師學會 第三屆年會發表 引起很大反響 培養礦冶工程技術人才 作為近代中國著名的教育家 胡庶華在其教育實踐中 十分重視工科實用技術人才的培養 早在擔任同濟大學校長時 胡庶華就公開發表對專業技術人才培 養和基礎工業教學研究的重視 胡庶華培養鋼鐵冶金人才的基地是在湖南大學和重慶大學 湖南省政府組建湖南大學 年秋首次出任湖大校長 立即恢復礦冶工 他秉持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 將辦學重點集中在經濟建設迫切需要的礦冶 土木等專業上 堅持學習與實踐相結合 提倡與當地工礦企業進行協作交流 他聘請著名礦冶專 家學者來校任教 鐘伯謙 王子祐 曹誠克 周則岳 趙伯華等人都曾受聘于湖南大學礦冶系 他積極爭取地方支持 使教學和科研條件不斷得到改善 即使在抗戰時期 學校礦冶實驗 室依然得到基本保障 經過胡庶華等人的不懈努力 湖大礦冶系成為當時國內冶金工程技術研究 學術研究蔚然成風 如曾發行 湖大礦冶期刊 湖大礦冶工程 礦冶通訊 術刊物 湖南大學季刊 亦曾刊發 煉鐵爐之燃料經濟論 湖南機械廠之電熱煉鋼爐 學術文章 抗戰期間 湖大與資源委員會就鋼鐵冶煉有過合作 比如對用金圖法檢查土制滲碳鋼 之優劣及其改良的研究 湖大礦冶系的辦學實力得到國家認可 經國民政府教育部 湖大設立工科研究所礦冶學部 招收黃筱三等四名研究生 這是湖大首次招收研究 反映出該校礦冶專業的學科實力 湖大礦冶系從 年恢復至 年長沙解放 292 名畢業生 這批人對中國鋼鐵工業建設做出重要貢獻 如鞍山鋼鐵公司恢復生產時 技術骨幹均來自湖南大學 胡庶華先後三次主掌湖南大學 對學校發展影響深遠 對該校礦冶學科建設居功至偉 礦冶人才培養的另一個重鎮是重慶大學 胡庶華被正式任 命為四川省立重慶大學校長 他調整重大院系設置 偏重理工學科建設 經胡庶華調整 重大設 工兩個學院 工學院設電機系 土木系和採冶系 年更名為礦冶系 農兩學 院併入四川大學 後又增設體育專修科 商學院 胡庶華接手時 工學院整個設備全待另籌 但經其積極爭取 短期內工學院的校舍建築 儀器藥品和圖書資料有了很大改觀 他聘請 大批國內著名專家學者來校擔任專職教授 宣導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 學校及學科建設取得很大 雖然胡庶華在重大僅僅三年 但奠定了該校工科建設的基 對日後學校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抗戰爆發後 鋼鐵生產在戰時受到國民政府的高度重視 著東南沿海地區人才 設備向後方集中 重大采冶系獲得迅速發展 在國內享有很高知名 該系學生從三年級起分為採礦 冶金兩組 冶金組設有普通冶金 鋼鐵冶金 非鐵冶金 試金術 礦石分析等課程 年全國院校調整後 重慶大學發展為一所理工結合 工科為主的多學科大學 這與胡庶華當年艱辛締造之功密不可分 關於其前半生事業 胡庶華在 年曾感慨道 二十年來 一事無成 惟宣傳吾國應在內地多設幾個規模較大的鋼鐵廠 已力竭聲嘶 蓋欲武器獨立 非自煉鋼鐵不可 惜乎吾言不用 今已噬臍無及 這裡面 對自己前半生思想言論的肯定 也包含著對現實的失望與無奈
Related Posts:
- The Rotary Districts and Governors in the Republic…
- Rotary in China the First 30 Years
- The Birth of the Hong Kong Rotary Club in 1930
- Dr. William Winston Pettus (Changsha) 裴文坦醫生(長沙)
- Chungking & Changsha Rotary Clubs under Japanese Bombing
- The History of the Rotary Club of Peking
- ‘I was a Prisoner of the Chinese Reds’ by Rotarian…
- Young Qua-Ling 楊寬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