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 – 2024-08-23
中文版在第 32頁 郭秉文博士 上海扶輪人教育家 改革者 政治家 Kuo Ping Wen Shanghai Rotarian Educator Scholar Reformer Statesman Herbert Lau 劉敬恒 Rotary China Historian November 2016 1880 1969 HonLL John Columbia Wooster Club 上海扶輪社 1923 1925 Classification Education Universities College Commerce 上海商科大學 National Southeast University 國立東南大學 Chancellor Kiangsu Jiangsu Province Empire 大清帝國江 蘇省上海 His Presbyterian Church Lowrie Institute 清心男塾 First Marshall Willoughby Farnham 范約翰 1830 1917 1896 Customs Postal United States 1906 Preparatory Academy Ohio 1908 Boxer Rebellion Indemnity Scholarship Program 庚子賠款獎學金 The Voice General Secretary Chinese Students Alliance 1911 Yung Wing Yale Professor Speech Delbert Giles Lean Bachelor Science Dewey Paul Monroe 1912 1914 Teachers System Public 1915 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 1916 Commercial Press 商務印書館 President Chekiang Provincial 省立浙江學校 Chairman Educational Mission Europe America War Commission Japan Philippine Islands Doctor Laws 1918 Nanking Higher Normal School 南京高等 師範學校 Central 國立中央大學 1928 Nanjing 南京大學 1950 1921 Finance Economics SUFE 上海財經大學 1919 Vice World Congress Asian Southeastern 1920s Essentially Kuomintang 中國國民黨 Nationalist Later Association 中華教 育促進協會 Chicago May 1926 New York 華美協進社 Director 1930 Invited Kung 孔祥熙博士 Minister Industry 1931 Foreign Trade Bureau Ministry 1932 Relations Managing Hwa Trading Corporation 1934 Trust Company Ruth Loo Tuh How 夏璐德 Zoen Fong 夏瑞芳 Bau 鮑翠鳳 October 1935 Hangchow Hangzhou July 1937 Imperial Japanese England Deputy Sino British 中英貿易協會 During Second London Embassy Nations Bretton Woods Conference 1944 After 1945 Head Relief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UNRRA Pages 1957 Arthur William Hummel Cao Yan 曹文彥 Bao You 鮑幼玉 American Cultural Society 中美文化協會 Washington And Culture Career Advisory Committee Republic 中華民 國在美教育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 Died August Fort Lincoln Cemetery Brentwood Maryland Legacy June 2011 100th Scholars People Taiwan East West 2014 Mainland March Ryan Allen Liu Long River Starr Library Since Moreover Four Balances Western Often This Christian Founding Founder Service Life Times Global Qing Dynasty 1644 Shih NGO Today Upon Carolyn Hsu Balcer Department International Transcultural Studies Statesmen They Associate Research Fairbank Center Harvard David Gedalecia Michael Fisher History Huimei Zhou Lecturer Modern Faculty Beijing Gita Steiner Khamsi Comparative Chair Yechun Song Yanqiu Zheng Northwestern When Now 235 000 Perhaps Adding Tai Foundation 1905 Jiang Menglin Tao Xingzhi Likewise Reaffirming 2000 Who One Next Tom Moore There Americans Concurrently Many Millions Indeed Lives Exactly 100 Soon Under 25th Kaiyuan Wang Symposium Wei Susan Furhman Kilpatrick Henry Levin Three Hong Kong Over Zhang Boling Chen Heqin Thomas Saturday With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正門 Main 國立東南大學孟芳圖書館 1923年上海扶輪社林允方 的允元實業公司的作品 Meng Fang Building Lam Glines 郭秉文的教育學博士論文 郭秉文 上海財經大學國定校區內 Statute 國立上海商學院 原上海商科大學 Relic 1946年 碼頭工人卸下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提供的機車 MacArthur Woosung 1946 在中國的孤兒院介紹使用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提供的兒童奶粉 Introducing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在中國分發賑飢 Distribution 的中國操作員在農業實驗農場熟練地駕駛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提供的Allis Chalmers 農用拖拉機 Allis 第一位獲得哲學 教育學 博士學位的中國人 第一位系統研究中國教育制度發展歷史的中國學者 第一位為世界教育界認可的中國教育家 第一位系統引進美國模式興辦綜合型大學的中國教育家 第一位倡導和施行大學生男女同校的中國教育家 郭秉文博士於 年參加上海扶輪社 職業分類 當時他是國立東南大學校長 同時擔任實際上是該校商學院的上海商科大學的第一任校 郭秉文是近代中國的教育家 教育改革先驅 字鴻聲 祖籍江蘇江浦 今南京浦口 先後畢業 於上海清心男塾 美國伍斯特大學理學士 後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 獲得教育學碩士 博士學位 歸國後 先後擔任南京高等師範學院教務主任 1920 國立東南大學校長兼上海商科大學校長 世界教育議會副會長 海信託公司總經理 中華民國海關稅務局總稅務司 財政部次長 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副署長兼 秘書長等一系列重要職務 他改革了南京高等師範學校 籌建了國立東南大學和上海商科大學 推動了中國教育的現代 化進程 促進了中美文化教育領域的交流 通過擔任公職為國家服務 為抗日戰爭立功 他的貢獻遍及教育 文化交流 商業等多個領域 是中國近代歷史上最活躍的 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之一 他也是為了救亡圖存而努力的中國留學生中的優秀代表 改造中國社會的仁人志士的傑出一員 中華民族走向世界道路上的先驅者之一 郭秉文年表 日出生於大清國江蘇省青浦縣 今上海市青浦區 有昆仲和姐妹各三人 父親是一名醫生 同時兼任基督教長老會 年畢業於上海清心男塾 1897 1902年在清心男塾任教一年 先後在海關 郵政及浙東釐金局等處任職 1910 年得長老會和庚子賠款獎學金資助 入美國俄亥俄州伍斯特大學進修 中國學 生月刊 總編輯 伍斯特之聲 的主筆 中國赴美留學生會會長 年獲得俄亥俄州伍斯特大學理學士學位 年獲得紐約市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教育學碩士學位 年取得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學位 其論文 年為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印行 當選為Phi Beta Kappa 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 和Phi Delta 國際專業教育家組織 兩個榮譽學會的會員 並獲得 李溫司東教育獎學金 Sigmund Livingston Fellowship 年回國 在上海商務印書館擔任編輯 1920年歷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務主任 代理校長 年擔任上海清心書院及省立浙江學校校長 1917年擔任日本及菲律賓教育考察團主任 兼任歐洲考察團主任 1918年擔任江蘇督軍諮詢官 接受上海聖約翰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1925年擔任南京國立東南大學校長兼上海商科大學校長 1925年1月6日段祺瑞北洋政府 於國務會議上通過免除郭秉文東南大學校長決議 1922 年擔任上海商務印書館總編輯 並編譯出版 英漢雙解韋氏大學字典 1925年加入上海扶輪社 大學教育 1929 年擔任中華民國首席代表 出席歷屆世界教育議會於三藩市 愛丁堡 多倫多及日內 連續三屆被推舉為世界教育議會副會長 被推選為蘇格蘭中等教育協會榮譽會員 1924 1929年擔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會董事長 年擔任美國芝加哥大學哈里斯基金會 Norman Wait Harris Memorial 座教授 並任中華教育促進協會會長 1926年5月 1930年在美國紐約與孟祿 創辦華美協進社 任第一任社長 同時兼任中華民國外交部駐歐美特派員 年美國慶祝建國150週年 在美國費城組織了 中國五千年教育文化發展的圖片展覽 年哥倫比亞大學建校 175 周年紀念 決定以 於學術上或社會服務有特殊紀念或貢獻 授予郭秉文等 名中國籍傑出校友 榮譽獎章 這是哥倫比亞大學歷史上第一次授予外國畢 業生此項榮譽 1939年 擔任中華民國代表團副主任 出席荷蘭及哥本哈根的萬國商會 Chamber 年受實業部長孔祥熙邀請回國 1934年 歷任上海信託公司總經理 國立工商銀行理 中央信託局監察人等職務 1935年10月12日在杭州與離異前妻鮑懿 的姨甥女 商務印書館的創辦人夏瑞芳的次女 夏璐德結緍 1937年 擔任中華民國工商部國際貿易局局長 泛太平洋協會會長 國際關係研究所主席 中國季刊發行人 1936 年擔任中華民國海關稅務局總稅務司 1938年 擔任駐美國華盛頓中華民國財政代表團代表 1940年 擔任巴黎商務總會 Societe Generale 1938 1944年 擔任中華民國財政部常務次長 兼任駐英國大使館財務參贊 中英貿易協會主任 1943 年出席聯合國世界糧食會議及聯合國預備金融會議 擔任中華民國代表團主席代表 年輔助中華民國代表孔祥熙 出席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召開的布列敦森林會議 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 1957年 擔任在美中國學生設計顧問委員會主席 1947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 榮任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副署長兼秘書長 年起開始擔任 中華民國在美教育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 1947 退休留居美國 在華盛頓任中美社會科學協會總幹事 1969年 與美國漢學家恒慕義 和中華民國教育部國際文化 教育處的曹文彥 鮑幼玉合作 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組織了中美文化協會 任會長 還應邀擔任 中華民國在美國教育文化事業顧問委員會 的主席 1967 年8月22 日在美國華盛頓接受臺北中華學術院 頒贈名譽哲士 年8月29 日在美國首都華盛頓特區因中風病逝 安葬在馬里蘭州的林肯堡公墓 1970年中 華民國蔣中正總統追頒褒揚令 江浦少年 大清光緒六年 1880年2月16日 郭秉文出生於江蘇省青浦縣 一個基 督教家庭 有兄弟姐妹共六人 他排行第三 祖籍江蘇省江浦縣 今南京市浦口區 父親是一 名普通科醫生 後因其父早年就到上海行醫 遂舉家遷往青浦定居 其父篤信基督教 是美國長 老教會的一名長老 據郭秉文親屬回憶 少年時他有一個心願 他個子不高 所以就定下決心 要發奮讀書 讓那些大個子一樣能屈下身來 聽他的聲音 郭秉文很早即進入長老會在上海設立的清心男塾 此校由美國長老會傳教士范約翰夫婦 Mary Jane 1860 年創辦 為了紀念婁理華 家族在華傳教事業和對學校的捐資 學校命名為婁理 華學堂 而後又改名為清心男塾 逐漸成為滬上知名基督教學校 今日上海 市市南中學前身 清心男塾教學課程包含了較多近代科學文化知識 與社會實際聯繫較為密切 於國文之外 旁及天文 算術之類 郭秉文在此較早地受到了西方近代科學文化的熏陶 日後赴美國接受現代西方大學教育 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歲的郭秉文畢業了 在母校教書一年後 相繼在海關 浙東釐金局等處工作 10年之久 1908年 已經工作 30的郭秉文毅然棄職就學 遠涉重洋 赴美留學 負笈留美 伍斯特時光 歲的郭秉文 國事敗壞 思有以革之者 以為非振興 無一救亡圖存 毅然放棄國內的職務和生活 前往美國求學 尋求中華民族救亡圖存的 1909 郭秉文在長老會和庚子賠款獎學金的資助下 正式進入伍斯特大學攻讀 郭秉文努力學習各種學科 尤其是自然學的課程 不僅成績優異 而且廣泛參與校內外社 會活動 他在伍斯特大學內擔任 他還曾是伍斯特 大學以訓練演說和辯論藝術為主旨的雅典娜俱樂部 Athena 和林肯俱樂部 的成員 並經常在集會中做中國問題的演說 年他代表伍斯特大學 獲得了俄亥俄州校際 演說比賽的獎項 這是本州歷史上 第一次由一名中國學生代表其所在 大學出戰 郭秉文以其較為豐富的社會閱歷被選為留美中國學生會 並擔任 留美學生月報 Monthly 的總編輯 與王正廷等 同創辦北美中國學生基督教聯合會 North 並擔任財務幹事 總幹事 推動該組織刊物 的改版 郭秉文不僅組織了在美中國留學生 的各種活動 團結了廣大同胞 而且還在報紙上發表大量文章 愛國精神和民族主義 尋求知音 以為民族富强而努力 1911年畢業 獲得理學士學位 哥倫比亞時期 郭秉文在結束了大學本科生活之後 決定放棄原來的學習計劃 轉向研究教育改革以實現改 造中國的夢想 隨後進入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攻讀教育學 年獲得教育學碩士學位 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是美國最著名的教育研究院 成立於 1887 實驗主義教育大師 著名教育家孟祿 斯特拉耶 Strayer 等一批名流學者 在該學院任教 哥倫比亞大學在管理上別具特色 有一套較系統體現民主精神的管理規範 都在郭秉文日後執掌東南大學的過程中 留下了深深的印痕 在郭秉文之後 陶行知 夢麟等也先後到該院學習 他們日後都成為中國教育界的領軍人物 郭秉文在校期間 還被選入美國傳統的兩個最古老的榮譽學會的會員 Phi 美國大學優等生榮譽學會 這兩個學會 歷史上貢 獻了近十位美國總統和其他大量傑出人才 他還獲得李溫司東教育獎學金 郭秉文於1914年以 業論文 獲得哲學博士學位 成為中國最早的教育學博士 也是在美國最早獲得博士學位的中國 學者之一 哥倫比亞大學師範學院將博士論文正式出版 上海商務印書館將 此書在國內翻譯出版 圖見第11頁 此為中國最早系統論述教育制度的專著 探討了中國歷 代教育制度的發展和優缺點 郭秉文對教育問題廣泛而深入的思考 無疑為他以後的辦學活動奠 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 當郭秉文還在哥倫比亞大學準備博士論文時 就收到正在籌備之中的南京高等師 範學校江謙校長的聘書 邀請他做教務主任 掌校南高師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是晚清政治改革和教育變革大浪潮下的產物 1903 年該校正式成立 初定名為 三江師範學堂 被認為開了南京現代意義的高等學府之先河 為與兩江 總督轄地相應 三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兩江師範學堂 並被定為優級師範學堂 年辛亥革命 南京城歷經兩次戰火 學堂慘遭破壞 基本處於停辦狀態 1913 年適逢全國臨時教育會議 提出在南京建立大學和高等師範學校 飽受戰爭蹂躪的兩江師範學堂才得以絕處逢生 時任江蘇巡按使的韓國鈞委任學者江謙重新籌辦 定名為 南京高等師範學 南高師 江謙上任後 即聘請尚在美國攻讀教育學博士的郭秉文任教務主任 並請他代為 延攬師資 郭秉文一拿到學位 旋即回國 協助江謙籌備南高師 他要將他所學到的教育理論實 1915年8 月11日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正式招生 江謙為耆德碩儒 國學根基深厚 而郭秉文通曉中西 新學巨子 兩人相得益彰 年3月21 江謙因病休養 由郭秉文代理校長 1919年9月1日 教育部正式委任郭秉 文為校長 郭秉文延攬陶行知 劉伯明等人入校執事 共商改革 治校期間 秉承為社會服務 為民族富强的重任 不斷創新南高師的學科 為提高中國人的體質 年增設體育專修科 培養中學體育教師 鑒於人民生產力薄弱 而一般畢業生又缺乏職業的知識技能 增設工藝 專修科 南高師相繼增設農業專修科 商業專修科和英文專修科 以應中等職業學 校之需求 郭秉文積極推行以 美國大學模式 為主導的教育改革計劃 借鑒美國大學管理模式 改革學校組織制度 設立多種專門委員會和校務會議制度 了學校管理制度的民主化 改革課程設置 引入通行的選科制 學分制 提倡以學生為本的 教學法 這便是今日 人們所熟悉的大學教育基本模式 延攬海外留學歸國人才 1918年10月的統計 南高師已經有教員53人 41人 學生357 教員中有 32人畢業或肄業於國外高等學校 佔全體教員的60 1919年5月4日發生了 五四運動 在時代潮流推動下 郭秉文推動了另一項影響中國社 會的教育改革 提倡男女同校 之前中國的高等學校 除個別私立 包括教會大學 大都僅招男生而不招女生 教育史上稱此現象為 南高師決定自 年暑期正式招收女生 考慮到這一舉措可能遇到的阻 為造聲勢 郭秉文與蔡元培 蔣夢麟和胡適等人商定 南北一致行動 共同開放 兼收女生的消息傳出 朝野譁然 流言蜚語不堪入耳 甚至思想比較開明的張謇和南高師老校長 江謙也明確表示反對 後經郭秉文 陶行知等人多方解釋 最終在 年新學年 與北京大學 一起開始招收女生 當時有一位叫張佩英的女生 在陳獨秀 張國燾等人鼓動下 專程從上海趕來南京投考 她回憶 她曾在北大和南高師之間多次權衡 北大官僚氣太濃 而選擇了 學風深厚 的南高師 高等教育中 的打破推進了教育的民主化 揭開了中國高等教育史上新的一頁 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後來題詞評價 男女同校 惟此首創 東南大學之父 篳路藍縷創東南 1920年4月7日 時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長的郭秉文 在校務會議上正式提出籌備國立大 學的議案 即請教育部改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為東南大學 隨後郭秉文為了實現建校計劃 與東南 各省商界 教育界頻繁接洽游說 並成功爭取到九位社會名流張謇 蔡元培 王正廷 蔣夢麟 穆藕初 沈恩孚 黃炎培 江謙和袁希濤為國立大學計劃發起人 當中王正廷 穆藕初為上海扶 輪社社員 為了使北洋政府及各部總長同意通過此計劃 在短短幾個月的時間內解決學校的學 經費等諸多難題 郭秉文及其他九位發起人功不可沒 月發起人聯名上書教育部 擬就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址及南洋勸業會舊址 建設南京大學 以宏造就 並且二次親赴北京 取得教育總長范源濂的贊同 教育總長範源濂委 任郭秉文為東南大學籌備員 北洋政府國務會議通過郭秉文等人提請的國立大學計 並將新的大學正式定名為 在南高師成立東南大學籌備處 1921年6月6日東大在上海召開董事會 東南大學組織大綱 編制預算 推薦郭秉 文為首任校長 月教育部核准 東大遂於 月招考預科學生 月國立 東南大學正式開學 教育部代總長馬鄰翼委任郭秉文為東南大學校長 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校 在東大籌設之初 郭秉文一度受阻於學制 校地與經費等問題 他提出 將南高師改 辦為大學 而原南高師的學生仍歸屬南高師 等到條件成熟時再取消南高師 進行整合 而尚未 取得南洋勸業會舊址土地之前 先借用南高師校地創辦 至於一時間無法通過的東大預算 先從南高師的經費中撥取一部分以供籌備 的解決辦法 東大成立初期 南高師依然存在 郭秉文被委任為兩校校長 教職員 經費和校產皆為兩校共有 校地緊鄰 中間只隔一道籬笆 圖見第10頁 此後以南高師之教育 商四個專修科改歸國立東南大學 師範學校之 各本科仍由南高師繼續辦理 南高師自 年起不再招生 俟其學生全部畢業後即併入東大 郭秉文呈文教育部提出 南高師與東大設在一處 教員兩校共同延聘 校舍設備亦兩校共同應用 名雖兩校 實則一校 提議南高師併入東大 教育部對此未表異議 年7月 南高師校牌撤去 南高師正式併入東大 南高師改大學制 易名東南大學 學生中大多數人反對改制 原因是南高師聲譽蜚騰 大並稱 既享受公費 畢業後又有良好的就業機會 後來郭秉文在學校大禮堂召集全體同學 手舉著南高校長的名片 右手舉著東大校長的名片説 兩校名稱雖有不同 而校長 設備等無差別 畢業資格 按照學分計算 畢業時 或取東大文憑 或取南高師文憑 由學生自 己選擇 爭議始得平息 嘔心瀝血興東南 多方募資 興辦東南大學急需解決的第一個問題 就是經費來源 但北洋政府分文不給 僅決定辦學經費由東南四省 安徽和江西負擔 在軍閥割據的局面下 這一決定 形同虛文 為解決經費不足的問題 東南大學主要依靠從社會募集資金 時人統計過 郭秉文本 人在東南大學成立後向國內籌款不下六 七十萬之巨 而當辦學經費不能按月到賬之時 便向銀行設法挪借 以保障學校的正常運行 設校董會 為更好地保障國立東南大學的辦學經費 郭秉文仿效歐美各大學的作法 在東南大學設立校 成員幾乎皆是東南的社會名流 教育界知名人士或工商界鉅子 校董會後來共有 在近代中國的國立大學中 東南大學是第一個設立校董會的 延攬人才 郭秉文留美期間交游廣泛 曾經擔任多個留學生組織領導 對留學人才頗為熟悉 擔任南高 師校長後多次赴美考察開會 期間也常常到各校打聽留學人才 甚至個別接觸 觀察其教學與科 研工作 努力發掘最優秀的人才並引入東南大學 他還十分注意師資的培養 選送教師前往國外 通過郭秉文的努力 在短短幾年內 東南大學便擁有了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 為學校的 崛起提供了最重要的人才條件 東南聲名鵲起 郭秉文主政東南大學的時間雖不過短短幾年 却為學校日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了靈魂 使得東南大學各方面得以平衡發展 蒸蒸日上 並在民國高等教育界聲名鵲起 人才濟濟 正是由於郭秉文充份動員和利用自己多方面的社會關係 積極引進約 名學有所成的留學 人才來參與東南大學的建設 才會有 北有北大 南有東南 之雙足並立的局面 學科創新 東南大學創辦的一系列中國第一的學科 例如秉志所創之生物系 竺可楨所創之地學系 慶來所創之數學系 同時東南大學仿效美國綜合大學 不僅設有文 理等傳統學科 還設有教育 農等科 學科覆蓋面之廣居全國之首 思想火花 東南大學在郭秉文校長任內創立和崛起 並迅速成為一個傳播新文化和新思想的重要陣地 校內不僅有崇尚古典主義和人文主義 提倡民族文化和精神的 學衡派 還有注重科學 最新科學技術和思想的 中國科學社 及一干人士 這與郭秉文 不發揚民族精神 無以救亡圖 非振興科學 不足以立國興國 的思想不謀而合 也是提倡自由學術和延聘人才之功 當時的東南大學還有一批國學大師 如柳詒徵 蔣維喬 吳梅等 育人無數 東南大學因課程設置先進 名教授雲集而知名 文理交叉 學術並舉 學生可接受多方面的 最新課程教育和學術訓練 郭秉文主政期間 學校培養的學生中 後來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的 就有嚴濟慈 吳有訓 趙忠堯 惲子强 柳大綱 吳學周 施汝為 王葆仁 陸學善 袁見齊 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的有吕叔湘 向達等 經過幾年發展 東南大學聲譽鵲起 從學科結構來看 覆蓋面之寬 居全國之首 北京大學 只設文理科和法科 中山大學設文理 無論從師資條件還是辦學設施看 東南大 學在國內大學中都堪稱一流 美國著名教育家 世界教育議會亞洲部主任孟祿博士考察了中國各 主要大學之後 東南大學為中國政府設立的第一所有希望的現代高等學府 在當時政局 政府辦學經費嚴重短絀 許多學校因經費困窘以致學潮疊起的環境中 這不能不説是一個 其輝煌業績是與主持南高師 東大校政達 年之久的郭秉文密 不可分的 國立東南大學的創建是郭秉文辦學生涯中最輝煌的一頁 郭秉文現代大學的辦學思想 和南高師 東大的校制校風 因而成為開創發展中國現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營養源泉 正是由於他 在東南大學的創立和發展過程中 所發揮的無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郭秉文被譽為 東南大學之 郭秉文創辦現代大學 對中國教育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大師生中造就出許多 著名教育家 成為傑出大學校長的搖籃 中國具有重要歷史地位的大學 多曾由南高師 東大校 友掌校 著名的大學校長有如 國立四川大學校長任鴻雋 國立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 國立清華 國立中央大學校長羅家倫 國立河海工科大學 北洋大學 交通大學校長茅以升 國立重 慶大學校長何魯 國立雲南大學校長熊慶來 國立中正大學校長胡先驌 國立武漢大學校長周鯁 交通大學校長吳有訓 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 清華大學校長葉企孫 中國科 學技術大學校長嚴濟慈 1927 年北伐軍攻佔南京 年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後 東大整合改組為國立第四中山大學 後經過江蘇大學 國立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 1952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院系調整中 拆分為多所高校 主要衍升為今天的南京大學 東南大學 國立東南大學原址 南京師範大學 河海大學 南京農業大學 南京林 業大學 江南大學 江蘇大學 南京工業大學等校 中華民國政府於1949年撤退到臺灣 國立中央大學戴運軌等校 1962年籌備在臺灣復校 1979 年正式在桃園市恢復 創立上海商科大學 在規劃籌建東南大學時 籌委會 決定將高師商科擴充改組為商科大學 材與環境之關係 分設上海 郭秉文多次赴上海考察 由於都看好上海作為當時中國工 金融業中心的特殊地位 暨南學校校長柯成懋與郭秉文經過商議 兩校決定合辦商科 柯二人會同上海商 學兩界名流 共同組成上海商科大學委員會 校名為國立東南大學 暨南學校合設商科大學 推舉郭秉文為校長 學校租借霞飛路 Avenue Joffre 今淮海中路 尚賢堂房屋為校舍 柯二人就合設事聯名呈報教育部備案 日上午 上海商科大學舉行開學典禮 教務主任馬寅初及黃炎培等發表演 1922年 7月起 學校由東南大學獨辦 更名為 國立東南大學分設上海商科大學 上商一枝獨秀 上海商科大學的管理體制 課程設計 師資延聘 學生活動等 全面體現了郭秉文的辦學方 針與教育思想 系科設置 上海商科大學設置普通商業 工商管理 銀行理財 國際貿易 交通運輸和保險共七 但後兩系未招生 學校分為預科 和本科 兩個層次 本科一年級不分學系 本科以修滿 128分為畢業 若學有餘力亦可修習副系 除課堂教學外 學校還十分重視 考察和實習 師資力量 學校以歐美留學歸國的師資為骨幹 馬寅初 朱進之 沈籟清 李道南 潘序倫先後擔任教 務主任 年聘任的 名專任教師中 有留美經歷者 留英博士 外籍教授 佔全體教師的 其中知名者有潘序倫 胡明復 嚴諤聲等人 學校還經常舉辦各種講座 請國外著名學者和國內各界名流 如胡適 顧維鈞 王寵惠 余日章等 來校講演 開拓學生眼界 學生生活 上海商科大學校內採用歐美式的學生自治制度 學生全系自動 校中並不預聞 學生自 治會分為評議 糾察三部 執行部再分交際 學藝等七科 務都有各部長 科長擔任 辦理學生的各項事務 春假期間學生會還組織學生春游 並考察當地 商業情形 學生課餘活動頗為豐富 學校籃球隊曾奪得華東八大學籃球賽冠軍 許多學生 還積極參與平民夜校教育 受到熱烈歡迎 1925年3月4日 上海商科大學第一個學術社團 立東南大學上海商科會計學會 並於1926年3月創辦 會計學雜誌 人才培養 上海商科大學率先引入美國商科教育模式 開設了若干中國商學教育歷史上從没有過的專業 引進了先進的西方商業知識和理論 成績卓越 國內各校隨即紛紛模仿 開創了中國商科教育的 新局面 上海商科大學時期 從1925年至1927年 商大共畢業 3屆學生計194人 畢業後大部 份進入經濟領域和商界工作 成為中國相關領域的中堅力量 年上海商科大學獨立建校 定名為國立上海商學院 時為國內唯一的國立商科類本科高校 學校改 名為上海財政經濟學院 1985 更名為上海財經大學 學校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劃歸教育部領導 現由教育部 財政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建 中國大學的 美國模式 清末以來 中國大學的辦學模式主要仿效日本 而日本又是摹仿歐洲 民國建立 這種狀況 並沒有太大的改變 不過從轉手日本變成了直接向歐洲學習 而對美國大學模式的引入則自東南 大學始 郭秉文在其中厥功甚偉 郭秉文從一開始就努力移植美國大學模式 東大的選 評議會 董事會 處處可見美國大學模式的痕跡 和北京大學的歐洲大學模式相比 大學的美國模式有幾個顯著的特點 在學校行政管理上 設置董事會 在大學職能的定位上 向社會 服務社會 還在東南大學籌備之初 郭秉文就借鑒歐美各大學設立董事會求社會贊助 協助校務的經驗 著手建立學校董事會 董事會的職權是很大的 年正式制訂的 國立東南大學校董會簡 其職權包括 決定學校大政方針 審核學校預算決算 推選校長予教育當局 決定學 校科系之增加 廢止或變更 保管私人所捐贈的財産 決議學校其他之重要事項 它是全校最高 的立法和決策機構 地位與校長並列甚至更高 這種領導體制在國立 公立各高校中是首次建立 經全體職員大會議決 組成了東南大學董事會 董事會選聘的董事陣容十分 甲午科狀元 前實業總長 農工總長 前教育總長 北京大學校長兼任中 法大學校長 多屆內閣外交總長 袁希濤 歷任教育部次長 江蘇省教育會會長 上海總商會會長 紡織業巨子 陳光甫 上海銀行公會主席 余日章 哈佛大學 教育學碩士 中華基督教青年會全國協會總幹事 嚴家熾 江蘇省財政廳長 前任江蘇省 教育司司長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創校校長 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博士 歷任北京大學教 育學教授 代理北京大學校長 榮宗敬 上海棉紗 麵粉大王 等都名列其中 陳光甫均為上海扶輪社社員 當時的報刊驚呼 此次所舉諸董事或為耆德碩學 或為教 育名家 或為實業巨子 於社會事業均極熱心 東南大學得此助力 其發達之速可預卜矣 董事會不僅加強了學校與政府 教育與社會的聯繫 提高了東大的知名度 為東大在 解決資金 物質供給以及與地方相處方面的各種具體問題 提供了極大便利 年東大籌建 生物館 萬元是校董籌集來的 校董穆藕初獨資興建了東大農具院的房舍 還捐資 000兩白銀 資助東大教師出國深造 這一做法後為其他大學所仿效 郭秉文引入美國大學管理的體制及其在東大的成功 對整個 近代中國大學管理體系的變遷 都産生了深遠的影響 東南大學的另外一個顯著的特點 是強調面向社會 所謂面向社會 就是辦學的 資金從社會籌集 學校的系科設置根據社會的需要來加以調整 郭秉文一向主張辦學經費需要 政府社會合力並籌 籌建東南大學時 他就提出 惟茲事體大 非資群策群力不足以立 建立學校董事會和以重要建築項目爭取社會捐助 都是郭秉文爭取社會贊助的重要舉措 東南大學籌建之時 他借鑒美國哈佛大學圖書館和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圖書館的經驗 規定若 有人獨資捐建 圖書館就以其別號命名 若有集資建圖書館 就將其芳名刻於銅牌 懸掛在館內 當時郭秉文得知原江蘇督軍李純自殺前曾立遺囑 將遺産的一部分捐給南開大學建造校舍 便親自寫信給繼任江蘇督軍齊燮元 勸説他獨資捐建東大圖書館 將好事辦在生前 元心動 以其父的名義捐助15萬元修建孟芳圖書館 後又陸續募集到現款17 612種 從而使東大的學習條件大為改善 所謂服務社會 就是將大學活動擴展到校園之外 讓大學走出象牙塔 使大學成了社會進步 與社區發展的 服務站 也就是説 大學除了承擔傳授和發展高深學問的基本職能外 還有社 會服務的職能 這已經成為美國大學模式的鮮明特徵 郭秉文在其辦學實踐中積極倡導這一精神 並做出了很大的成績 年的南高師時期 郭秉文就在全國率先開辦了暑期學校 郭秉文不僅親自上陣授 而且還請來了北大的胡適 陳衡哲和南開的梅光迪 當時在全國引起了很大的反響 報名參 加學習的有 來自全國 個省份 年齡最大的 最小的 後來的詞學名 家夏承燾那年就參加了南高的暑期學校 多年後他在回憶中還在感嘆 真是大開眼界 改為東大後 繼續舉辦暑期學校 並特地邀請了美國的杜威 德國的杜里舒和國內的 梁啟超 張君勱等一批名家前來講學 學生人數達到 000人 除了暑期學校外 東大教育科還舉辦了許多其他 推廣事業 如推廣平民教育 義務舉 昆明學校 明陵小學 為鄉村失學兒童進行義務教育等 農科則通過組織農村巡迴 演講團 農業展覽會 普及農業科學知識 推廣優良品種 宣傳防治作物病蟲害方 藥劑等 商科則通過堅持辦商科夜校 商業補習學校 暑假補習學校等形式 為各界有志求 學的青年 提供業餘學習提高的機會 寓師範於大學中 近代以來 隨著科舉的廢除和學堂的建立 中小學教師均由專門的師範院校培養 壬戌學制 頒布後 大學設置標準發生很大變化 允許設置單科大學 一時間高等師範學校是 升格為獨立的師範大學還是併入綜合性大學 成為教育界爭論的焦點 對於這個問題 郭秉文和蔡元培的看法有所不同 蔡元培認為 應有所區別 是學理 是應用 高等學校應正確定位 合理分工 醫偏於應用 高等專門學校 文理等科偏於研究 始可稱 在他當北京大學校長期間 將北洋大學的法科歸併入北大 而將北大的工科調入北洋大學 並停辦農科 郭秉文卻不太贊同這種 分離的做法 郭秉文留學美國多年 他就讀的哥倫比 亞大學就是綜合大學辦師範教育的成功典範 因而對美國師範教育模式倍加推崇 郭秉文力主高 等師範學校應併入綜合大學 使綜合大學兼有培養師資的功能 他認為 要培養上乘的教師 寓師範於大學 因為中學以上的教師必須有寬厚的基礎知識 必須是雙料的學士 碩士和 在一個學科單一的師範院校裏 很難從根本上提高教師的品質 而在一個學科門類齊全的 綜合大學裏 能夠很好地協調通才與專才的關係 使通才不致空疏 專才不致狹隘 綜合大學的 優秀人才 經過一定的教師訓練 一定會成為優秀的教師 因此師資培養 不應局限於師範院校 事實上 就是郭秉文這一思想的試驗場 在南高師時期 郭秉文就以 哥倫比亞大學為楷模 力圖將南高師改建為一所多學科 綜合性的大學 南高師自建立之 初即致力於拓展科系 年只有國文 理化兩部和國文專修科 已有國文 教育七個專修科和國文 學八系 突破了師範界線 寓師範教育 基礎教育於一體 已具備綜合性大學的雛形 當時有人 評價説 南高諸所擘畫 頗異部章 而專科增設之多 尤為各高師所未見 到這年 郭秉文又趁熱打鐵 提出建立東南大學 教育部初步同意以南高 師之教育 專修科改歸大學 東南大學正式成立時 東大其實是雙軌制運作 郭秉文同時兼兩校校長 這時的郭秉文 又開始積極推動兩校的合併 決定南高師自 俟其學生全部畢業後 即併入 這時的東大已具相當規模 在其全盛時期 全校共 5科31系 全校共有教職員 290餘人 1924年 483人 1925年 當時執教於東 南大學的茅以升曾評價説 東大寓文理 教育於一體 此種組合為國內所僅見 意義深遠 的理念 終於變為了現實 郭秉文的 南京高等師範學校畢業生 著名史學家 地學家及教育家張其昀因事赴美 在華盛頓謁見了當時寓居美國的郭秉文 在暢談之中 郭秉文提到 修身齊家治 國平天下 是治學治事最好的座右銘 並將他當年在東大的辦學方針 歸結為一 通才與專才的平衡 人文與科學的平衡 師資與設備的平衡 國內與國際的平衡 通才與專才平衡 郭秉文認為大學應設立多種學科 培養多種類型的人才 正科注重通才教育 但不忽視 專修科注重專才教育 但不忽視基礎 兩者相輔相成 不可偏廢 但兩者並非 截然劃分 一個綜合大學的好處 通才與專才相互調劑 使通才不致流於空疏 專才不致流於狹 大學生都應成為平正通達的建國人才 郭秉文認為 一所綜合大學 可以既設偏重學理的 同時又設偏重應用的學科 兩者互補 相得益彰 人文與科學平衡 在郭秉文眼裡有兩層意思 第一是開辦綜合大學 需要人文社會科學與自 然科學並重 需要兩大類學科的相互交叉和滲透 只有這樣 才能培養出具有較高人文修養和科 學素養的複合性人才 東大心理系即同時隸屬於 生物系則同時 隸屬於 以期能收到人文與科學相互利用對方優勢 吸取對方長處 賴對方支撐之效 郭秉文力主教育學要 科學化 強調把教育學建立在自然科學基礎上 學的方法培養人才 第二是大學既要提倡民族精神 重視民族文化 又要吸納西方文明 重視科 技新知 通過溝通和融合 使大學成為弘揚民族文化的基地 成為發展科學的重鎮 成為人文精 神與科學新知的交點 進爾培養出文理兼修 既有人文情懷又有科學思維 既喜琴棋書畫 聲光化電的高素質人才 師資與設備平衡 大學教育當然以師資為第一 但物質條件亦不容忽視 在郭秉文眼裡 所謂大學者 既是大 師之謂 亦是大樓之謂 大師們的人品學識 志趣才調 言談舉止 對於學生良好的治學態度 治學精神 治學方法的形成具有重要意義 中國大學最早設有科學館 恐怕要數南高師 建築經費美金二十萬元 是郭秉文向美國洛氏基金捐募來的 東大圖書館的興建 也是出 於私人捐款 因為當時政府財政困難 東大學生宿舍 也是運用銀行投資合作的方式而增建的 商科要注重國際貿易 所以特別設於上海 對物資設備的規劃與努力 目的在於改善教學和科研 培養各類合格人才 那便是他的 國內與國際平衡 郭秉文認為只有博取百家之長 廣求世界知識 才能使學生放寬眼界 開拓心胸 廣納人類 無限的知識和智慧 他不僅廣延具有真才實學的留洋博士 碩士來校任教 還不斷派遣教師出國 東大每年還必邀請多位國內外著名人士來校講學或演講 學校開設的課程和所使用 的教材 也幾乎都是以歐美大學為藍本的 並且經過了一個引進 改造和創新的過程 理科各系的學生都可以學習這些前沿性學科 大學自治 郭秉文主張大學自治 辦學獨立 學校為教育和學術的神聖殿堂 應獨立於黨派 不應與任 何黨派發生糾葛 學校是教育 學術性機構 是培養人才 振興科學之地 非學者不能擔當此 學者不干預政治 學者不黨 郭秉文倡行學者治校 發展民主治校體制 校務實行責任制與評議制並行 即一方面確立校 長總理一切校務之責 一方面規定凡學校大政方針必須交校務委員會議決 校務會議相當於學校 的立法機構 所作決議經由校長批准後 即由學校行政部門付諸實施 成立各種常設或臨 時的專門委員會 將學校的各種事務交由教職員自行辦理 經過完善 逐步形成了 校董會制 校長制 三會制 並存的學校治理模式 即由校董會決定學校大政方針 校長總理校務 教授會 行政委員會各司其職 評議會議處學校重大事宜 教授會議處全校教學 究及學科建設事宜 行政委員會統轄學校行政事宜 郭秉文提倡學術自由 從政治思潮來說 當時學校所在的南京 共產黨被當局視為異端赤黨 國民黨亦處於地下狀態 東大卻包容著持有各種主張的師生 三民主義 國粹主義 改良主義 自由主義 國家社會主義 共產社會主義等種種思潮 匯於一堂 成為自由思想的堡壘 郭秉文提出 自動主義 培養學生的獨立人格和自治素養 對在校學生而言 指學習上的自學和自力研究 生活上的自立 各種學術 體育活動上的自行組織和 的薰陶 也培養了學生自治 民主的現代共和國民素養 教育管理 教育性 在郭秉文看來 教育管理是為了教育而管理 在教育管理的管理職能與教育要求之間 要求的達成是首要的 管理職能的履行則是從屬性的 是為促進教育活動 實現教育目的服務的 教育管理首先是作為實現教育目的的手段而存在的 是穩定教育教學秩序 為學生發展服務的工 教育管理除了工具價值外 還具有本體價值 特定的組織形式與管理方法本身就是一 種教育力量 要發揮其積極的教育效果 公共性 郭秉文認為教育管理之所以要具有公共性 是因為教育是一項具有公共價值的事業 從教育 中受益的不只是某一個體 群體或地區 而是整個社會與國家 郭秉文主張 一個國家應當積極 地發展其公共教育制度 公共教育制度在物件上面向的是所有公眾 公共教育發展的首要責任主 體是政府 郭秉文指出 要擺脫普及教育躊躇不前的狀況 需要有效化解兩大難題 一是要解決 文字語言所造成的學習難繁問題 二是要解決學校建設所需教師的培養及其經費問題 本土化 郭秉文對於西方教育制度 有著較為深入的瞭解 並從創造美好國家前途的角度 對西方公 共教育制度心嚮往之 但與新文化運動的主將們所宣導的 拋棄傳統 全盤西化 的主張不同 他又有著明確的文化自覺意識 強調教育制度建設一定要在世界眼光中 保持清醒的本土思考 在他看來 只要將世界眼光與本土思考結合起來 一方面採用歐美制度所長 一方面保存 揚中國教育之所宜是 就能夠迎頭趕上 創造教育和國家的美好前途 歷史感 郭秉文關注教育制度的歷史沿革 主要不是為了記敘史實 而是為瞭解教育的過去 理解當 下教育的來路 以及思考未來教育治理的去向 他也是用這種方式 提醒教育管理者確立 教育管理的歷史意識 郭秉文相信 現實是歷史的一個部分 是經歷史一步步演變而來的 郭秉文也認為 教育管理很大程度上不是管理問題 而是歷史問題 很多現實的教育管理問題 必須回到過去 才能明白現實的由來 找到問題的原因所在 現實雖是歷史 一步步演變而來的 但今未必勝於古 郭秉文也強調 時事有變遷 宜於古者未必宜於今 他宣導一種辯證的歷史觀 不迷信 今必勝古 也不陷於 復古主義 漸進性 郭秉文對於教育改革持漸進立場 他對於傳統的教育觀念與教育內容 不是簡單地排斥與否 而是在肯定其價值的基礎上 尋求傳統的創造性轉化 在宣導新興教育價值與教育制度的同 也關注其局限 現實適應性以及實施條件等問題 學校行政改革切不可一下子由嚴格 高壓變為放任自流 大步子 一步一步走 在當時教育界普遍宣導的 學校全體共作之精神 學生自治 問題上 郭秉文也主張審慎對待 不可求之過切 三育並舉 郭秉文執掌東大 貫徹實施 的辦學宗旨 包括三方面 堅強的體魄 二是充實的精神 三是道德 學術和才識 旨在促使學生養成完善的 成為一個對國家負責的國民 郭秉文堅信 欲廣求知識於世界 務使同學們放寬眼界 則愛國之心 油然而生 在辦學措施方面 嚴格甄審 寧缺毋濫 的招生 並把心理測驗運用到入學考試中 他格外重視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 注意培養學生 的自控能力和自制力 易長風波 就在郭秉文和國立東南大學在教育界正如日中天之時 國民黨元老汪精衛有意染 指東南大學校長一職 和吳稚暉 李石曾等國民黨人士指稱郭秉文是 教育界的吳佩孚 直系人物 一番運動後 當時執政的段祺瑞授意北洋政府於 日突然免去郭秉 文校長職務 郭秉文的突然被免職 其直接原因在於政局的劇變 當時的中國軍閥割據 派系林 相互之間你爭我奪 互相傾軋 東南大學所處的江蘇省 一直在直系軍閥的控制之下 12月22日 北洋政府下令討伐直系的江蘇督軍齊燮元 齊被迫下野 避居上海 齊燮元被討伐 給郭秉文帶來了厄運 本來郭秉文是一個歷來主張教育獨立 不願過問政治 但你不願過問政治 並不等於政治也不過問你 作為國立的東南大學 預算經費的三分之 二是由江蘇省承擔的 郭秉文不能不與齊燮元搞好關係 而齊燮元也確實給過郭秉文以支援 郭與齊的交往在黨爭的有色眼鏡中 就變成了對直系軍閥的依附 段祺瑞的北洋政府正欲清 除異己 1月6日的國務會議上 匆匆通過了免除郭秉文東南大學校長的決議 部便下發了第一號訓令 並於次日在報上公佈 如此急不可耐地免除一位大學校長之職 在當時 的民國還沒有先例 消息傳出 師生震怒 以集體退學力爭 展開護長運動 東大學生自治會當即發表全體學生 對免除郭秉文表示強烈反對 東大部分教師也以全體教職員名義致電教育部 東大行政委 員會則立即致電黃炎培 蔣夢麟諸位校董 要他們出面維持 社會上的許多知名人士 也對免除郭秉文持反對意見 曾任蘇州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校長的王 朝陽在致電教育界時慷慨陳詞 東大郭校長 無端免職 實駭聽聞 從此學界亦將捲入政黨傾 軋潮流 敢告全國 共抒正論 為學界留一線人格 為教育界延一縷生機 當時已辭去東 南大學教職的陶行知更點明 這是國民黨 實行黨化教育之先聲 在強大的輿論壓力下 部欽點的新校長胡敦復一再表示不就東大之職 東大校董會再次舉行會議 決議否認教育部易長之令 請郭秉文照舊任 先請赴國外考察教育 由東大校董會和商大委員會組成臨時委員會 協助兩校行政委員會維 持校務 月中旬 汪精衛在 民國日報 刊登答覆東大學生的公開信 爭論一番亦無結果 秉文深知政治險惡 深怕學生受到傷害 悄然離校 當月掛冠而去 郭秉文以受校 董會委託名義 赴美國考察教育 在芝加哥大學擔任講座教授 接著就到英國參加世界教育會議 但郭秉文的愴然離去 並未讓風波稍事平息 本來聲稱不來就職的胡敦復突然來 到東大 徑至校長室 令文牘員交出學校印章 正在上課的學生聞訊趕來 憤怒之下 有的學生 對胡拳腳相加 教育部訓令取消東大校董會 東大教授召開緊急校務會 致電執政府 退回教育部訓令 北洋政府仍決定由胡敦復任校長 東大風潮再起 胡敦復則要求江蘇省政府派 衛隊保護 進駐東大 但遭到拒絕 東大學生聞訊 則緊閉校門 5月5日 陳逸凡等48名教授 堅決拒胡 胡敦復進不了校園 只好打口水戰 數次在報端發佈公告 表示要接管東大 東大校務委員會則針鋒相對 也刊登廣告 否認胡為東大校長 國立東南大學由此自 進入動盪時期 東大師生為此舉行校恥 周年紀念大會 在會上 陳逸凡教授慷慨陳詞 東大人不受武人政客利用 東大人不做武人政 客傀儡 此足可引為自豪者 如此這般 東大學潮與易長風波斷斷續續歷時長達三年之久 逐漸平息 儘管郭秉文最終沒有回到東大 但胡敦復也未能進入東大 郭秉文的去職 標誌著一 個時代的結束 東大易長爭端 實則是 學者治校 學術自由 黨化教育 在中國的抗 爭之始 隨著國民黨控制時局能力的增強 年中華民國政府定都南京 蔡元培出任大學院院長 終以黨派勢力滲透進入學術教育界和 的推行為結局 從此中國進入黨化教育錮制學 術教育界的時代 並且一直持續到二十一世紀今天的中國 世界文教 郭秉文憑借出眾的口才和豐富的人脈關係 長期活躍在國際教育界 加强了中國和國際教育 組織及美國教育界間的正式聯繫與合作 並屢屢代表中國在國際教育界的各種組織機構任職 在國際性會議發言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UNESCO 成立以前 最權威的國際教育團體 世界教育 會聯合會 Federation 成立並召開大會 郭秉文作為中國代表團 代表提交了 中國代表團報告書 的文件 並作主題演講 中國是愛好和平的民族 應以教育 促進世界和平 他以極高的人氣 被推選為世界教育會副主席兼亞洲分會主席 1933 年間起連續三屆當選 並將該協會作為中國教育界向世界同行展示新形象的窗口 時積極促進國際友誼與世界和平 也因此獲得上海聖約翰大學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國際圖書館會議暨美國圖書館協會五十周年紀念大會召開 郭秉文作為中國 重要代表團領袖 應邀在會議上演講 中國圖書館之歷史及其在文化上之地位 該講稿後被 載入會議記錄 民國時 教育家朱經農曾寫信給胡適 用這樣的話闡明郭秉文對外文化開拓對中國教育發展 的里程碑意義 於是各國人士眼睛裡 中國的外交界上只有顧維鈞 施肇基 教育界上只有郭 秉文等等 東西交流 早在主政國立東南大學期間 郭秉文就十分重視師資的引進和中外學術的交流 聘請多位外 籍教師 包括美國的麥克樂 Charles McCloy 體育系主任 和賽珍珠 Pearl Sydenstricker Buck 金陵大學教授兼國立東南大學教授 後曾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來自法國費咸爾 蠶桑系名譽主任 季亞德夫人等 來自日本的佐賴昶等 國際學者來華演講者甚多 例如他的老師 教育家杜威 英國哲學大師羅素 Bertrand Russell 德國哲學家杜里舒 Hans Adolf Eduard Driesch 印度文豪泰戈爾 Rabindranath Tagore 美國教育家孟祿 他們每來 幾乎必到南高師與東南大學演講或在短期授課 使東南大學成為東西學術交流的重鎮 郭秉文曾於 年間成功在美國芝加哥大學主持哈里斯基金 是該講座的第一位華裔教授 因國內正值上海 五卅運 沙基慘案 郭秉文對於此次在外國演說中國問題的機會極為重視 為題作連續報告 講稿後被芝加哥大學輯印成 東方人心目中之遠東問題 郭秉文又以巡迴講座等形式 在美國各地連續作了諸如 的演講 1925年12 月卷發表了 一個中國人所見之遠東問題 一定程度上 進了中美之間的理解 郭秉文與孟祿在美國紐約創立了以 促進中美文化交流為宗旨 的華美協進社 並擔任首任社長 邀請國內名流到美國講學或者表演 中國的教育 國人訪美的中樞 華美協進社還邀請了眾多中美兩國名人互相往 曾邀請胡適和燕京大學神學院院長劉廷芳前往美國講學 邀請美國幾位大學校長來華 介紹美國的教育與文化 在美國費城舉行的慶祝美國建國 150 周年博覽會中 郭秉文成功主辦了中國教育 他採用由 東西方文化史比較 最近我國新學制一覽 中國教育制度之進化 表組成的名為 Five Thousand Years 五千年之中國教育 的英文壁展 向各國公眾展示了中國教育的歷史 現代教育的迅速發展 以及在西方影響下新的 中國文化的發展 吸引眾人圍觀 取得了空前巨大的成功 並獲得展覽會大獎 特等金制榮譽獎 1930年2月16日 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梅蘭芳應郭秉文之邀請 在紐約百老匯第49街劇 院舉辦了京劇演唱會 首次向西方觀眾展示了中國的傳統文化與國粹 首開中西方戲曲文化交流 的先河 郭秉文與恒慕義 鮑幼玉等人在美國華府組織了中美文化協會 開展學術文化活動 如國畫展覽 京劇公演 編印留美學生博士論 文目錄等 增進互相了解 促進教育與文化的合作 郭秉文被選為中華民國道路建設協會會長 曾擔任商務印書館董事 曾主持翻譯 編輯美國韋伯斯特大字典 Webster Dictionary 漢英雙解韋氏大學詞典 在國內出版 受到廣大讀者的歡迎 年郭秉文加入上海扶輪社 參與游說美國第二次退還庚子賠款 250 萬美元 並擔任中華教育文化基金董事 Promotion 董事長 郭秉文歷任上海信託公司總經理 國立工商銀行理事 中央信託局監察人等 1936年 被任命為海關稅務局總稅務司 後又出任實業部國際貿易局局長 年前後 郭秉文被政府派遣 以中國全國商會聯合會副會長身份赴歐 為中國爭取資 源和援助 先擔任巴黎商務總會 後擔任中華民國財政部 常務次長兼任駐英國大使館財務參贊 抗日戰爭期間 協同孔祥熙 等幫助中國以桐油 鎢礦等為抵押 得英國借款多達五千八百萬英鎊 又向美國借款合計六億二 千萬美元 還曾購置大量軍需物資 用於裝備軍隊抵抗日軍 如向法國購得士乃德 Schneider M1923 式75mm 山炮和150mm榴彈炮 參與滇緬鐵路修建的外交談判等 1943年參加聯合國粮食和農業會議 Food Agriculture 任中方首席代表 並被推選為常務委員會委員 在閉幕式上發表重要講話 1944年參加聯合國貨幣與財政會議 Monetary Financial 被選派為中華民國代表團成員 輔佐團長孔祥熙 這個會議後來決定建立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國 際復興開發銀行 年聯合國善後救濟總署 郭秉文先是以觀察員身份參與會議 後被指定出任副署長兼秘書長 這是歷史上中 國人第一次在國際組織中出任高級官員職務 在任期間 他主持將價值五億多美元的物資運往中 用於救濟難民和復興經濟 圖見第12 1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