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e to David
rev. 107 – 2024-09-07
中文版在第 最早的兩位國際法院華籍法官都是中國的扶輪社員 Chinese Rotarians Judges International Court Justice Herbert Lau 劉敬恒 Rotary China Historian December 2016 徐謨大法官 Judge Hsu 顧維鈞大法官 Wellington Koo The Hague Republic 徐謨博士 顧維鈞博士 Nanking Club 南京扶輪社 1934 Classification Government Administration Foreign Affairs President 1935 1936 Conference Organizing Chairman 81st District 1937 Nanjing 中華民國 1945 Statute United Nations ICJ From 1946 1956 Upon Asian 1957 1967 1964 Vice Honorary Rotarian Shanghai 上海扶輪社 1920 Pacific War 1941 Issue March 1922 Page 104 June Charter April Peace Palace Netherlands New York States America Registry Its English French General Assembly Security Council Permanent Arbitration Articles These This Elections Should There Western African Anglophone Arab Eastern European Latin American Caribbean For France Russia Kingdom Exceptions People 1985 All Such State Conventions 1899 1907 Each Secretary According Article Essentially February Once Member Unlike Members When 000 First HonLLD Melbourne LLM George Washington LLB Pei Yang 1893 1931 Deputy Minister Ambassador Australia Turkey October County Suzhou Kiangsu Jiangsu Province Empire 大清國江蘇省吳縣 Law Department University 北洋大學 Tientsin Tianjin 1912 Bachelor Laws 1916 Yangchow Middle School 江蘇省省立揚州第八中學 1917 1918 1919 Ministry Peking Later Legation Delegation One 顧維鈞 After Master Nan Kai 南開大學 1926 1925 Dean College Arts Bar Association 益世報 Shih Pao Roman Catholic Church Provisional Chinkiang Zhenjiang 江蘇鎮江 1928 Counsellor Director Asiatic Three During Diplomacy Central Political Science 中央政 治學校 National Chengchi 國立政治大學 High Level Examinations Board Examination Yuan 考試院 Extraordinary Plenipotentiary Doctor 1943 1944 Republican Committee Jurists Draft Adviser Organization San Francisco However 1949 Taiwan Regardless Declaration Dissent Separate Opinion Joint Dissenting Opinions His Governance Taipei 1954 Most 1951 Anglo Iranian Oil Case Iran Shao Chang 許紹昌 Registrar Institut Droit Institute 1948 Second Kyuin John Yale PhD Columbia 1888 West Founder Paris 1921 Great Britain League Premier Born January 中西書 1900 Tsai 王氏育材學塾 1901 翰書院 1904 Dragon Cook Academy 1905 1908 Philolexian Society Philolescean Literary Prize Cornell Debating Medal 1906 Spectator Students Monthly Annual Columbian 1909 Nacoms Blue Pencil Delta Epsilon Rho 1911 Philosophy Subject Status Aliens Grand Shi 袁世凱大總統 July 1915 Mexico Order Golden Grain Cordon 2nd Class 二等大綬嘉禾勳章 Cuba Union Metropolitan Degree Treaty Shantung Question Before Japan Imperial Shandong Versailles September Envoy James England Administrative Merit 3rd 勳三等 November 1st 一等大綬嘉禾勳章 Striped Tiger 一等紋虎勳章 May Commission Discussion Financial Questions Precious Brilliant 等大綬寶光嘉禾勳章 Chief Preparation Bureau Special Tariff 1924 Acting Alma Mater Interim 1927 Marshal Tso Lin 張作霖 British Nationalist Party Northern Expedition Having Young Hsueh Liang Generalissimo Chiang Shek 蔣中正 Lytton Manchuria August 1932 13th Representative 1940 Nazi Germany Afterwards London Per 1942 World Burma India Theater Sino Indochina Pages Secretaries Marshall Acheson Robert Lovett Plan Civil Communists Gong Chao 葉公超 Mutual Defense 1980 Communist City Ferncliff Cemetery Mausoleum Hartsdale 國際法院 徐謨出任中華民國駐澳大利亞公使國書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主席林森 外交部部長郭泰祺 原件保存在澳大利亞國家檔案館 Letter Credence Sen Kuo Tai Chi Courtesy Archives 中華民國駐澳大利亞公使徐謨博士在庫塔蒙達種植了扶輪友誼之樹 Friendship Tree Cootamundra Governor Harold Jones Bruderlin Mayor Desmond Francis Stratton 國共和談 中華民國國民黨政府代表張群 美國政府特使馬歇爾上將 共產黨代表周恩來 中華民國外 交部徐謨博士 月南京 國民黨政府代表和中國共產黨代表簽訂了停戰協議 並組成了有美國代表參 軍事三人小組 Chun Zhou Lai Military 中華民國代表徐謨博士 與英國的法律顧問兼駐土耳其大使威廉 馬爾金爵士議論 個國家 的代表雲集美國加州三藩市 出席聯合國憲章起草的會議 Sir William Malkin Representatives Organizations California 中華民國駐英國公使顧維鈞肖像 約照於 年巴黎和會的各國代表 中華民國全權代表顧維鈞博士 排站立右 Delegates 中華民國駐法國大使顧維鈞 年華盛頓會議 中華民國全權代表 左至右 駐英國大使顧維鈞博士 駐美國公使施肇基博士 大理院院長王寵惠博士 Alfred Sze Supreme Wang Hui 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抵達大連 由英國的李頓伯爵 和顧維鈞博士 Inquiry Dalian Victor Alexander Bulwer Earl 中華民國代理首席代表顧維鈞博士第一位用中國傳統毛筆簽署 聯合國憲章 中華民國代表簽署 第一位簽署是代理首席代表顧維鈞博士 其後簽署的順序分別是中國國民參 政會主席王寵惠博士 中華民國駐美國公使魏道明博士 中國教育界代表吳貽芳博士 金陵女子文理學院校長 國青年黨代表李璜 中國民主社會黨代表張君勱 中國共產黨代表董必武 中國新聞界代表胡霖 大公報總編輯 海牙國際法院史上最早的兩名華籍法官 是來自中華民國的扶輪社員 顧維鈞博 徐謨博士是 年南京扶輪社 的創社社員 職業分類 政府管理 外交事務 後來又在 年度擔任社長 年在中華民國首都南京舉行的國際扶輪 地區年會 他擔任組織委員會主席 徐謨參與起草了 組成部分的 國際法院規約 徐謨是國際法院第一位華籍法官 任期從 年他去世 顧維鈞博士也是一名職業外交官 徐謨在他的推薦之下進入了外交界 曾是他的隨員 月在任内逝世 中華民國政府要求顧維鈞競選接任徐謨空缺的法官職務 當選後 年擔任了國際法院法官 年兼任國際法院副院長 是史上第一位華籍 副院長 年太平洋戰爭爆發 顧維鈞一直是上海扶輪社 的名譽社員 他是英文扶輪雜誌 創刊以來 第一位給報導的華籍扶輪社員 月號第 海牙國際法院 Cour 是聯合國 六大主要機構之一和最主要的司法機關 是主權國家政府間的民事司 法裁判機構 月成立 法院設於 海牙和平宮並於 月開始運作 聯合國會員國以及其他接受 的國家為 法院成員國 目前共有 193 國際法院設書記官處 工作語言為法語與英語 法院成員 從事任何其他職業性工作 聯合國大會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選出第一批國際法院法官 取代了 年國際聯盟 主持下設立的常設國際法院 常設國際法院 的規約幾乎相同 二者的規則也幾乎相同 1978 年國際法院為簡化和加速程序而訂正了規則 國際法院共有常任法官 法官人選 由常設仲裁院成員國派遣的至多 名法學家組成 國家團體 若非常設仲裁院成員國 則由各國為國際法院法官提名而委派的至多 法學家團體提名 每一團體提名人選不得超過 其中屬於本國國籍者不得超過 由聯合 國大會和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分別選舉 並均獲得絕對多數票者當選 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的否 在這種選舉中不適用 聯合國會員國 可以參加聯合國大會的國際法院法官選舉 法官任 並且可以連任 每三年改選三分之一的法官 國際法院設院長和副院長各一名 由法官 內部選舉產生 任期三年 法官應不論國籍 而且應儘量能夠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主要法系 其中不得有兩名屬於同一 其名額分配辦法與安全理事會席位分配一致 1970 年起為 拉丁美洲 西歐及其他國家 包括加拿大 澳大利亞和新西蘭 1984 年期間無中國籍法官被提名外 五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 俄羅斯 事實上一直各佔有一個名額 國際法院法官一旦當選 就不代表該國政府 也不代表任何其他當局 其第一項任務就是在 公開庭上宣誓 本人必當秉公行使職權 法官在該國政府是當事方的案件中 投票反對該國政府 立場的情況並非罕見 國際法院的主要功能 是對各國所提交的案件做出有法律約束力的仲裁 並就正式認可的聯 合國機關和專門機構提交的法律問題 提供顧問資格的意見 國際法院是具有明確權限的民事法 沒有附屬機構 對其他國際法庭沒有管轄權 國際法院沒有刑事管轄權 因此無法審判個人 這種刑事審判 由國內管轄 或聯合國特設刑事法庭 或國際刑事法院管轄 國際法院依國際法對有關爭端 做出裁決或對法律問題發表諮詢意見 法院適用的法律是國 際條約 國際習慣法 一般法律原則 司法判例和公法學家學說 法院經當事國同意 可根據 公允及善良 原則進行判案 各國接受法院管轄須通過三種方式 一是簽署將爭端提交 法院的特別協議 二是援引國際條約中關於將爭端提交法院的規定 三是發表接受法院強制管轄 的聲明 國際法院首次公開開庭 第一個案件是 1947 月英國起訴阿爾巴尼亞 的科孚海峽事件 國際法院的工作 包括了廣泛的司法工作 冷戰時期 曾連續幾年沒有任何案 件提交法院 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法院在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中的作用 冷戰後 訴諸法院的案件增 法院至今審理的爭端案件和諮詢案件共 152 法院在多數案件中既維護了國際法的公正性 又照顧了國際政治現實 具有較高的權威性 第一位華籍法官 字叔謨 中國現代法學家 政治學家 中國現代史上很有影響的外交活動家 法學碩士學位 南開大學政治系任法學 政治學教授 其中在 年擔任南開大學文科主任 先後擔任中華民國外交部常務次長 次長等職 年間中國對外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起過重要作用 他在荷 蘭海牙長期擔任聯合國國際法院大法官職務 聲名顯赫 少年才子 徐謨祖籍河北 光緒十九年 出生於大清國江蘇省吳縣 現今江蘇省蘇州市 一個教 師家庭 由於他的父親是當地一所中學教師 所以他早年得到較好的家庭教育 童年就學於當地 的蘭陵學堂 歲時跟隨父親到上海入南洋公學附屬小學讀書 後來升入南洋公學 上海交通大 學徐匯校區前身 1914 年徐謨考入天津的北洋大學法律系 在英國文學及英文寫作上富有才華 特別因擅長用中 英文演講而負有盛名 經常被推選為國語講演會會長 英語辯論會會長 以優異成績畢業 獲法學學士學位 從北洋大學畢業後 他由天津回到江蘇 在江蘇省省立 揚州第八中學擔任英語教師 北洋政府舉行外交官招聘考試 徐謨前往應試 果以第一名的優異成績取錄 派往華盛頓北洋政府駐美國使館見習 年冬季 在處理第一次世界大戰戰後事宜的華盛頓會議上 徐謨擔任中華民國代 表團的秘書 由於他表現出色 深受當時代表團團長顧維鈞博士 上海扶輪社名譽社員 的器重 這段經歷 為他以後在中國外交舞臺上發揮重要作用 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美國期間 他同時 又在美國華盛頓大學學習法律課程 年獲華盛頓大學法學碩士學位 年徐謨從華盛 頓大學畢業回國 受聘於天津南開大學 在政治系擔任法學 開始了他時間不長但 卻相當輝煌的南開經歷 載譽南開 徐謨來到南開大學政治系任教 先後開設政治學概要 比較政體 政黨概論 比較憲法 國際公法 中國外交史等課程 影響很大 年他當選文科 包括文學 經濟和人類學等系 年兼文科主任 徐謨的 政治學概要 詳細講解國家的起源和性質 政體的分類及其比較 司法等國家機構的作用及其相互關係 主要分英法 美德及瑞士 蘇俄等幾類 用比較的方法研究各國的政體現狀 主要講述平時和戰時的國際法規條約 講解政黨的起源和性質 以及歐美各國主要政黨的歷史等 中國外交史 除講述中國重 大外交事件和中外條約的關係外 還根據中國外交實際情況 將領事裁判權 關稅等問題列人課 程之內 徐謨講的這些課程 大量吸收和借鑒了歐美最新科學資料和研究成果 體系和方法都 較先進 處於學科前沿 是高品質和高水準的課程 在當時的南開大學很有影響 除講課外 謨還經常就憲法 國際形勢和愛國主義等問題發表演講 也很有影響 徐謨講課和演講的風度 堪稱一絕 他身材瘦小 皮膚白皙 額角方正 鼻樑挺直 穿一身 筆挺的西裝 顯出一派高雅氣質 於溫文爾雅中透著一份威嚴 他當時雖然才 歲左右 具長者風範 一副雍容大度的氣派 他講課和演講時 口齒俐落 語音嘹亮 並且特別講究語言 的運用和表達 極富文采 他很重視演說的開頭 一開始就能吸引住聽眾的注意力和興趣 倡演說的自由發揮 講起來揮灑自如 縱橫馳騁 對於演說的結尾 他也很講究技巧 往往鏗鏘 氣勢恢宏 他不僅善於用中文講演 而且似乎更擅長用英語演講 他英語演講的口才 他後來的外交官生涯中 得到了進一步證實和發揮 獲得了很高的國際聲譽 由於徐謨教學有方 講課生動 所以深得學生擁戴 也受到了校長張伯苓的極度信賴 苓與他交情很深 兩人結為知交 直到後來徐謨在外交部任職多年以後 張伯苓還有意爭取他重 返南開 希望他 春風相識復歸來 徐謨不僅教學有方 極富才學 而且品行端莊 堪為教書育人的楷模 他嚴格律己 一絲不 立身處世兢兢業業 他待人寬厚 與人相處生動活潑 詼諧時談笑風生 許多學生喜 歡與他相處和交往 有不少學生經常晚上到他住所去談哲學 談人生 談學術 談國事 海闊天 空地自由暢談 他的夫人有時也加人他們的交談之中 氣氛非常融洽 除了教學之外 徐謨還積極參與南開大學校內外的許多社會活動 他曾經與何廉 范文瀾等 一起擔任學生編輯出版的刊物 南開大學週刊 的顧問 對於學生的約稿總是慨然應允 他還因 為善於演講 而經常擔任學校國文演講競賽的主席和英文演說競賽的主席 他總是熱心地 不厭其煩地給學生詳細指導演講和辯論時的發音 語調和手勢等技術細節 當時北京大學 燕京大學 北京協和醫學院 北京高等師範大學 與南開大學等華北六大學 每年都要進 行一次國文演講和英文辯論的校際比賽 南開大都名列前茅 在校外 徐謨參加了天津律師協會 是天津律師協會的會員 還擔任當時天津天主教會所辦 一份很有影響力的報紙 的主編 徐謨在這份報紙上發表有關國際事務的專論 受社會各界人士的歡迎 後來徐謨離開南開大學後投身外交界 顯示出來的卓越才幹 和取得的斐然政績 依然為南開大學增添了光輝 外交官 國際法院大法官 徐謨離開南開大學後 先從事了一段短暫的法律工作 年在上海掛牌當律師 在司法獨立要求的壓力下的上海公共租界設立臨時法庭 徐謨因其所受的專業訓練和精通 法學及英美等國的法律 被聘為臨時法庭的法官 徐謨認為上海公共租界臨時法庭的成立 國重申司法獨立 廢除領事裁判權 取消不平等條約的第一步 於是欣然受聘 走馬上任 他又奉調擔任過鎮江地方法院院長 月國民黨成立國民政府後 中華民國定都南京 南京成了中國政治的一個中心 由於政府急缺外交事務方面的人才 徐謨便由他在北洋大學的同學金問泅推薦 進入外交部當參 1929 徐謨擔任外交部歐美司司長 並還一度出任廢除上海治外法權的 特別外交專員 在這段時間 他協助王正廷取得收回威海衛 及與法國達成關於北部灣的協議 與日本簽定了一項關稅新協定 與希臘 捷克簽定了商務條約 日本侵佔中國東北 隨即進犯上海 政府的外交中心 便轉移到對付日本的 年下半年 徐謨先後擔任代理亞洲司司長 外交部常務次長 外交部政務次長 在此期間 他還兼任過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主任 高等考試典試委員會委員等職 經徐謨請求 出任中國駐澳大利亞公使 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將近結束 澳大利亞人士認為他是一位雄辯的演說家 年墨爾本大學授予他名譽法學 博士學位 徐謨離開澳大利亞後 出任駐土耳其大使 第二次世界大戰漸近結束時 徐謨作為最有經驗的外交人員之一 被約去擔任制定戰後規劃 他參加了法律委員會工作 日在華盛頓參加會議 起草籌備 成立國際法庭的草案 圖見第 在三藩市討論國際組織的聯合國大會上 他作為聯合國 憲章起草委員會處理國際糾紛部分的中國代表 曾起了積極的建設性作用 徐謨當選為聯合國國際法院大法官 年他任職三年後又連選連任 徐謨還當選為國際法學會 的副會長 徐謨因 心臟病突發於荷蘭海牙 在國際法院大法官的任上去世 國際法官 外交家 教育家 徐謨之生平與貢獻 趙國材博士 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 國防大學法律系 國際法兼任教授 參與國際法院的創建 參加擬定國際法院規約草案 聯合國國際法院之成立乃肇因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前 國際聯盟 之核心國英法二國缺乏實力 無力制裁日本侵略東北 義大利攻佔阿比西尼亞 蘇聯侵略芬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同盟國領袖 尤其是非國際聯盟會員國的美國 遂倡議組織聯合國 替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所組織的國際聯盟 身為國際聯盟時代之常設國際法院 PCIJ 第二次世界結束後 聯合國成立之際 各會員國為避免武力解決國際爭端之情況再度發生 且因美國未參加 堅持籌設另一國際法院 遂根據 第十四章與 而產生今日之國際法院 國際法院不是常設國際法院的繼承者 而是常設國際法院的接 第九十二條規定 國際法院為聯合國之主要司法機關 係以常設國際法院之規約為根據 並為本憲章之構成部分 法院院址仍設於海牙和平宮 應邀於 日在華盛頓參加 國法學家委員會 草擬國際法院規約草案 在三藩市討論國際組織的 聯合國大會上 他作為聯合國憲章起草委員會處理國際爭端部分的中國代表 並擔任出席聯合國 年會的代表團顧問 起了積極作用 中國建議分別納入憲章第一條第一款 以和平方法且依正義 及國際法之原則 第十三條第一款第 提倡國際法之逐漸發展與編纂 第六十二條第 發動關於 及其他有關事項之研究及報告 選舉國際法院法官 國際法院為聯合國主要司法機構 受理各締約國協議申請的 可司法解決之國際爭端 國際法院法官之選任 由各會員國隸屬於海牙常設仲裁法院仲裁團體 個締約國任命 名仲裁員為其仲裁團體 仲裁團體由各該國仲裁組成 當時中國的仲裁員 有王寵惠 王世杰 顧維鈞及李錦綸 由各該國仲裁團體提名至多 人為法官候選人 但其中屬 於本國籍者不得超過二人 法官候選人名單確定後 提交聯合國秘書處 由秘書長公布人選 由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分別進行投票 獲得絕對多數票或較多票者當選為法官 任期九年 得連任 中華民國政府曾經支持成立國際法院 第二條及第五條之規定 推選之法官人選 要求是 品德高尚 並在各本國具有最高司法機關之任命資格或公認為國際法 之法學家 方有資格參選 選舉時 並應注意務使法官全體確能代表世界各大文化及各主要 當選國際法院法官 國際法院法官 法官不得有同一會員國國籍之國民兩人 依地域分配辦法 西歐及其他地區 中華民國政府極為重視國際法 官的首次選舉 推派曾經參加草擬國際法院規約的徐謨大使為法官候選人 並推舉英 席常任會員國代表為外國法官的候選人 藉以表示親善 並希望獲得三國之回饋 支持中國提名 的候選人徐謨 聯合國秘書處公佈各所推選的候選人共有 徐謨得到不少國家提名 一中國籍候選人鄭天錫也被提名 1930 年鄭天錫曾任常設國際法院法官 亦獲得不少國家青 同列於候選名單中 由於各國在國際法院中只能有一席法官 為避免兩人競爭使票數分散 外交部便協調鄭天錫退選 並向各國爭取支持徐謨 徐謨獲得多數支持 順利當選聯 合國國際法院法官 最年輕法官在法律專業上勤奮不懈 國際法院設院長 副院長各一人 兼任國際法院行政職務 由法官十五人中互相推選 按地域輪流 中國籍法官顧維鈞曾被選任副院長 史久鏞曾被選任院長 國際法院共 有法官十五位 年事均高 徐謨法官那一屆 年歲最長者九十六歲 徐謨雖年逾耳順 還是法官 中最年輕者 每一案件開庭 審訊完畢後 法官退席進行評議 為訴訟程序中之關鍵部分 長指定日期進行初評 由各法官陳述對該案件之初步看法 互相交換意見 經院長綜合該案之法 律爭點及其癥結所在 根據初評情況 提出撮要書面文件 作為下次討論之依據 初評後 法官應於指定期限內 各自提出一份較為詳細之書面意見 類似對該案件之判決書草案 印發給 其他法官彼此審閱 擇日另行再評 再評經常連續數天 例由年資最淺之法官首先發言 提出他 對處理該案件之方案 並陳述理由 發言後 其他法官可提問 亦可評論 由發言法官回應解答 然後法官由資淺輪流到資深 逐一發言 直到院長為止 徐法官才具不凡 好學勤自修 仔細預習案情 在法律專業上勤奮不倦 發言迭中肯要 為年長法官所折服 為國家爭榮譽 感辛勞 常覺心痛 以後得知係患心臟病 為能迅速審理司法案件 得以法官五人組織一分庭 經當事國請求 分庭得用簡易程式審理及裁判案件 國際法院簡單分庭具備普遍的管轄權 由法院院長 副院長擔任外 並由國際法院以秘密投票方式選出其他最高票三人 任期一年 選得連任 連任兩屆國際法院法官 國際法院法官由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分別進行投票 獲得較多票者當選為法官 並得連選連任 日第一次選出來的法官 人任期九年 期六年 人任期三年 任期長短以抽籤方法決定 每隔三年改選其中三分之一的五席法官 徐謨法官的任期 年屆滿 他任法官三年後 月又得競選連任 時逢國共內戰紛擾之際 中華民國政府亟需外國之協助 外交部長王世杰客觀考量國內外環境 決定繼續倚重徐謨的國際法專才 便向聯合國秘書處再次提名徐謨為法官候選人 競選法官須同 時獲得聯合國大會及安理會絕對多數票的支持 才能當選 惟當時也有許多亞洲國家有意推舉其 候選人角逐國際法官席位 各國競爭相當激烈 故外交部急切電令各駐外使館與各國政府溝通 希望藉由互相支持作為合作條件 爭取各國支持徐謨連任 經過外交部及駐外使館奔走溝通 徐謨順利獲選連任 他之所以能够順利 膺選兩屆國際法院法官 除國家綜合國力使然外 亦有其在國際法院中之表現及貢獻 徐謨法官還當選為國際法學會的副會長 不幸於 因心臟病突發於荷蘭海牙逝 提出多項國際法學上之寶貴意見 在國際法院工作期間 徐謨共參與過 件訴訟案 件諮詢案 在國際法院法官當中算是 參與案件較多的法官 至今仍只有五位法官參與的訴訟案件數量超過 徐謨任國際法院法 官的十年間 摩洛哥境內美國國民權利案 Rights Morocco 發表過一份宣言 英挪漁業案 Norwegian Fisheries 發表一份個別意見 防止及懲治 Reservations Convention Prevention Punishment Crime Genocide 關於西南非洲委員會可否舉行 請願人聽證會問題的諮詢意見案 Admissibility Hearings Petitioners South Africa 各發表一份與其他法官做出的共同反對意見 安巴提洛斯案 Ambatielos 獨自提出一份反對意見 傳世之英文專論 徐謨著有 Notes Diplomatic History 中國外交史講義 撰有多篇時事評論性 領事裁判權與司法行政 日刊登在北京出版的 現代評論 第一週年紀念刊 英國倫敦 格老秀士學會 Grotius 年建立 乃英國著名公法學 者組織起來之學術團體 以研討國際法為宗旨 協會每年出版其專題討論記錄 格老秀士 學會記錄 Transactions 1959 總共出版四十四 學術水準極高 1894 國際法與比較立法學會 Comparative Legislation 而成為 英國國際法 與比較法學會 格老秀士學會記 國際法季刊 Quarterly 亦合併成為 國際法與比較法季刊 至今仍然刋行不斷 中國籍之 副會員 先後有刁敏謙 鄭天錫及鄭斌 通訊會員 地位與副會員相等 計有國 際法院法官徐謨與梁鋆立等學人 徐謨傳世的英文專論有 Sanction 國際法上的制裁 是他於 日在倫敦格老秀士學會的講稿 國際法學會 1873 年創立 設址在瑞士日內瓦 為世界 上最具權威之公法學者組織之社團 全球會員總數 132 正會員 徐謨被選為地位崇高的國際法學會副會長 第二位華籍法官 月顧維鈞正在考慮開設律師事務所之時 接到了一項令他悲喜參半的任命 是時任國際法院法官的徐謨 於任内在荷蘭逝世 徐謨是在他的推薦之下進入了外交界 曾是他 的隨員 卻英年早逝 然而同時 顧維鈞表示 要求我同意競選接任徐謨空缺的法官職務 是樂於從命的 因為還在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就學時 國際法一直是我喜好的專業 如能當選 我將有機會應用我的學識 顧維鈞决定遞補去世的徐謨留下的國際法院法官一年半任期 顧維鈞在美國新澤西登上荷美輪船公司 Holland Line HAL 新阿姆斯特丹號 前往荷蘭 一個月後 國際法院舉行了第 一次秘密會議 正式任命顧維鈞為國際法院大法官 關於這個場景 他印象很深 我們先聚集 在一間公開開庭的準備室中 每人都穿上鑲有天鵝絨滾邊的黑綢法袍 在領帶外邊繫上帶花邊的 白色襟節 這是必須照辦的 其他方面就隨便了 有六位法官戴白色大禮服硬領 其他法官只戴 一般硬領或軟領 法官們排成一行 由儀仗官領隊步入審判庭 儀仗官也身着正式服裝 手執一根別緻的官杖 書記官長也身着官袍 走在隊列頂前頭 法官們就準備出場了 顧維鈞回憶道 我按吩咐緊跟在書記官後邊 其他法官在我 後邊依照年資排好隊 院長走在隊列中間 因為他將坐在審判庭高台上的中間座位 正像我將坐 在最末端一樣 列隊入庭的法官入座後 院長起立宣佈我出庭繼任前法官徐謨 並請我宣讀就 職誓辭 法官長桌上 擺着四個話筒和三個擴音器 等全體法官和聽眾起立後 我站起宣讀印好 的誓辭 聽眾站着 直到聽完誓辭用法語譯完後才就座 國際法院重新選舉新任期國際法官 顧維鈞的競爭對手為日本法官栗直茂 在兩輪投票選舉中 顧維鈞分別以 擊敗對手 成為國際法院法官 久又當選為國際法院副院長 年退休 定居美國 可惜的是 關於十年任職期間的審判工作 顧維鈞並不願意透露得太多 因為國際法院有一 個共同遵守的傳統 對任何審理的案件 能夠當庭宣佈的意見之外 不宜再對外公開 他只是簡 單地說明 在十年間國際法院共研究和判決了 個案件 提出過兩項諮詢意見 顧維鈞均參與了法庭審理工作 十年期間 法院共召集過 200 多次會議 其中包括公開開庭 秘密審議和起草委員會會議 他以驚人的毅力出席了所有的會議 一次也沒有缺席 在任職的最 後三年 顧維鈞還被選為國際法院的副院長 足見其努力與威信 已經換得了同事的尊重和信任 當顧維鈞十年任期即將結束時 圍繞着是否參加下一輪國際法官的競選問題 顧維鈞與中華 民國臺北政府發生了分歧 顧維鈞主張放棄競選 首先他認為自己年事已高 即使能當選 難保證在任期內健康狀況一直這麼好 更重要的是 他憑直覺感到美國政府並不希望他參加競選 但臺北方面則不願意顧維鈞放棄國際法官這個職位 而除了顧維鈞又找不出有競選實力的人 而力促顧維鈞再次參加競選 由於顧維鈞的一再堅持 臺北方面才採納了顧維鈞的意見 1966 顧維鈞給聯合國秘書長寫了一封信 以健康原因放棄競選國際法官的候選資格 法院書記官長阿奎那 Stanislas Aquarone 到紐約拜訪他時 專程帶來一個漂亮的純銀盤 上面鐫刻着 年任國際法院法官 年任副院長 並附有退休時 在任的所有同事的簽名 這不僅是一件紀念品 更是國際法院對於一位退休法官的尊重與敬意 年期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沒有提名華籍法官 青年精英 從清朝滅亡到國民黨退出中國大陸執政的 中華民國外交舞臺上 自始至終活躍著 一些職業外交官 不論是在北洋政府還是南京政府 抗日時期遷往重慶 他們不多涉足國內政 治鬥爭 而是致力在外交上為中國爭權 顧維鈞就是其中一位佼佼者 字少川 光緒十四年 日生於大清國江蘇省太倉州嘉定縣 今上海 私塾受 到上海 國監理 Methodist Episcopal 主辦的中西書院 西方式教育 習英語 數學和地理等課程 年考人聖約翰書院 顧維鈞的 父親顧溶 晚清第一任交通銀行總裁 出資送他和施肇基等一批學生赴美國留學 顧維鈞先在紐約 的庫克學院 年轉到哥倫比亞大學 主修國際法 和外交學 他參加 語言社 辯論會 等活動 哥大旁觀者 中國學生月刊 中國學生年鑒 並且是 哥大人 哥大月刊 的經理人 課外活動培養了他敏捷的思路 風流的文采和雄辯的口才 他曾作為哥 大學生代表之一 與康奈爾大學 學生代表進行辯論比賽 大勝而歸 哥大學聯選舉時 顧維鈞得票數為第三多 他以國際法為專業 志向就是為貧弱的祖國力爭國權 大清國專使唐紹儀訪問美國 位留美學生代表聚會 宴會上 顧維鈞代表學 生致感謝詞 他精彩而簡短的發言 受到唐紹儀和著名外交家伍廷芳 顏惠慶的一致讚賞 儀拜見美國總統羅斯福 Franklin Roosevelt 特帶領顧維鈞一同前往 唐紹儀招顧 維鈞為女婿 外交生涯 中華民國駐美國公使張蔭棠約見正在撰寫博士論文的顧維鈞 袁世凱總統來電邀請他回國擔任總統英文秘書 此與唐紹儀推薦有關 哥倫比亞大學立即 安排顧維鈞通過博士論文答辯 使他及時回國就職 顧維鈞獲得了該校文學士和政治學碩 士學位 顧維鈞回國後不久 初任外交部主事 不久升為國務院參事 一度任總統秘書兼內閣總理秘 充任重大外事翻譯 國務總理唐紹儀 外交總長陸徵祥 對顧維鈞十分器重 本帝國用戰爭威脅中國承認亡國的 二十一條 日本公使會見袁世凱總統 式提出 並要袁世凱保守秘密 聲言如果洩密 日本就要對中國採取行動 袁世凱一 時沒了主張 陸軍總長段祺瑞說只要總統下令抵抗 中國軍隊可以抵抗日軍 顧維鈞當 時任總統秘書 他認為此時應利用世界各國同日本的矛盾 特別是美日 英日矛盾 他建議總統 內容公佈於眾 因為中國過去許諾保守秘密是在威脅之下作出的 沒有義務遵守 總統和外交總長同意這一不得已的辦法 顧維鈞便在美英公使之間求得同情 外國報紙登 日本非常難堪 雖然它後來更進一步向北洋政府施加外交壓力 但終於 沒敢貿然採取軍事行動 派駐墨西哥國公使 這是近現代乃至當代中國外交史上 年輕的全權正使 北洋政府授予二等嘉禾大綬勳章 調任駐美國兼駐古巴公使 美國耶魯路大學 授予榮譽法學博士學位 巴黎和會 華盛頓裁減海軍會議 年初的巴黎和會上 由顧維鈞等人組成的中華民國代表團 在收回戰敗的德國原在 山東的權益作了不懈的鬥爭 他們把和會上出賣中國的卑鄙交易 透露給巴黎的華人和國內新聞 引發了中國現代史光輝的一頁 五四運動 國內民眾情緒激憤 使北洋政府不得不順 應民心 代表團在巴黎得到國內人民的鼓勵和聲援 駐美國公使顧維鈞 南方政府代表王正廷 駐英國公使施肇基 駐比利時王國公使魏宸組等在政府態度不明 代表團團長陸徵祥病入醫院的 情況下 堅決拒絕在損害中國主權的巴黎和約上簽字 他們的愛國行動 是偉大的五四運動的一 三十一歲的顧維鈞當時剛剛失去愛妻唐寶玥 唐紹儀之五女兒 但國難高過家哀 顧維鈞在與會歐美代表交談中 坦言中國孔子好比西方的基督 中國的山東好比基督教 的聖城耶路撒冷 Jerusalem 中國不能放棄山東就像基督教不能放棄耶路撒冷一樣 和會舉行由五大國代表組成的十人會議 只有一個議題 就是戰敗國德 國在中國山東的權益將如何分配 日本代表牧野伸顯提出德國原在山東的一系列侵華權益 無條件讓與日本 顧維鈞即席發言 駁斥日本的無理要求 據法引典 陳情說理 雖無底稿 條理清楚 言詞得體 演說完畢 意政府首腦紛紛與顧握手擁抱讚揚致賀 巴黎和 會使顧維鈞聲名鹊起 國外人士感歎中國的國力與外交官的辯才差距太大 黎和會上中國 位代表中 團長陸徵祥與施肇基不和 王正廷與顧維鈞不和 都是愛國人士和外 交能手 而顧維鈞在才思和駁辯上 又似高於眾人 由於巴黎和會上 中國拒絕在 協約國及參戰各國對德和約 Allied Associated Powers 上簽字 山東問題懸案 遂移到 年華盛 頓會議上 才得到較合理的解決 顧維鈞調任駐英國公使 並被指派出席國際聯盟 他被調任為駐英國聖詹姆斯朝廷 的中國全權特使 他當選為國際聯盟行政理事會理事 並曾一度擔任理事會主席和 年大會當然主席 顧維鈞因此獲授予勳三等 美國總統哈定 Warren Gamaliel Harding 邀請中 葡等國集會華盛頓 討論裁減海軍軍備和遠東太平洋地區問題 地位與巴黎和會時有所不同 美國不滿日本獨霸中國 有意抬高中國的地位 以繼續推行 中國代表團全權代表有 施肇基 王寵惠 又一次在國際舞臺上充分發揮他傑出的外交才能 和顯示他維繫內部團結的能力 英文扶輪雜 月號報導了詳情 英兩國恐怕日本退會抵制 施壓中國與日 本直接交涉 由美英居間調停 中國交涉主要由顧維鈞出面 月與日本代表簽訂了 決山東懸案問題條約 為後來收回山東權益和膠濟鐵路打下了基礎 顧維鈞獲授予一等大綬嘉禾勳章 以及一等紋虎勳章 日本關東軍侵佔瀋陽 事變後 顧維鈞受中國政府委 參加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 不畏日本帝國阻撓甚至生命恐嚇 堅持進入中國東北實地考察 並且獨立進行了許多工作 查團提出了揭露日本帝國侵略行徑的長篇備忘錄 對調查團施加影響 為中國爭取利益 調查團發表報告 指出日本明顯是侵略者 報告中否定日本的行為是為了自衛 並指出滿洲國之成立乃日本侵略中國之舉動 承認東北是中國領土 顧維鈞與厲麟似 王正廷 上海扶輪社社員 一同被推舉為國際聯盟中國分會 中國國聯同志會理事 國際聯盟行政院第 九十六屆會議開幕 中華民國代表顧維鈞任主席 政府特派顧維鈞為出席國際聯盟特 別大會代表 政府特派顧維鈞 郭泰祺 錢泰為出席國際聯合會第十八屆大會代表 國務總理 署任大總統 華盛頓會議結束後 顧維鈞回倫敦住所 月回上海 時值第一次直奉軍閥內戰 他呼籲停戰以共同對外 到北洋政府王寵惠內閣代理外交總長 顧維鈞獲 授予一等大綬寶光嘉禾勳章 他曾與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李大釗會面 李大釗 激昂地認為應當將外蒙古置於蘇俄統治下 顧維鈞認為李大釗失去了理智 月顧維鈞 代理內閣總理並署任大總統 月正式組閣任國務總理並繼續署任大總統 月張作霖 改組軍政府 顧維鈞辭職 寓居天津英租界 顧維鈞從 在北洋政府七屆內閣 中出任外交總長 並兩次代理內閣總理 年居然還做了五個月零三天的攝政內閣總理 顧維鈞歷任袁世凱 黎元洪 馮國璋 段祺瑞 徐世昌 張作霖各期北洋政府的要職 在各派鬥爭中 顧維鈞以對外大局為重 穩健自重 周旋有方 故能長立政壇 具政治家獨特風 顧維鈞對這些人物 以及一些擁兵軍閥的評價都不壞 一是感激知遇之情 二是顧維鈞認為 這些人物 都是以不同方式愛國家 月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 統一全國 定都南京 因為顧維鈞是北洋政府的高層領導 被國民政府通緝 張學良斡旋 加入國 民政府 重返外交界 抗日戰爭 蘆溝橋事變 日本帝國發動全面侵華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 顧維鈞對國 家貢獻巨大 在國際聯盟聽證會上 力陳日本帝國在中國東北製造的侵略事實 顧維鈞力爭列國 擴大對華援助 在國外購買抗戰急需的物質 招募飛行員 為中華民族的反侵略戰爭做出了特別 的貢獻 國際聯盟雖然沒有採取制裁日本的措施 卻也沒有承認日本製造的 既成事實 顧維鈞是駐英國大使 在顧維鈞看來 英國在中國抗日戰爭中的態度 於美國和中歐國家之間 總體而言 英國在對日政策和態度上 看來頗為小心謹慎 顧維鈞特別 注重收集日本與其他國家外交關係的情報 與英國就戰爭在中緬印戰區密切合作 特別是中英兩 國在緬甸的聯合軍事行動和戰略方面 在這段時期 中國與其他反法西斯盟國合作的大部分談判 都有顧維鈞參與或主持 英美蘇盟邦對華援助的很多款項 都是經他和其他外交官努力爭取遊說 而得來的 他在各國政治家和外交官中 有廣泛的個人交往 他充分運用這些 年以前 中國獨立抗日 各國對日姑息妥協 為了爭取國際支援 顧維鈞發揮其無 比之辯才 在集會 廣播和外交場合下發表多次演講 宣傳中國抗日的正義性 為的是爭取美歐 朝野儘早放棄綏靖政策 直到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建立後 顧維鈞仍在盟國之間穿梭往來 不停地 為中國抗戰竭盡一個外交官的最大努力 顧維鈞被任命為中國駐英國大使 在按照慣例徵詢英方意見時 英方長時間 未予答覆 原因是英國駐重慶大使卡爾爵士 Archibald Clark Kerr 向英國政府建議 由一位國民黨高級人士作駐倫敦的代表 而顧維鈞不是國民黨黨員 以這件事為起因 在中國 國民黨總裁 中華民國國民政府行政院院長蔣中正的勸說和他人的安排下 顧維鈞於 入了中國國民黨 而且在抗戰勝利前夕召開的國民黨六大上 被選為中央執行委員 第一個簽署 Moscow Declarations 計劃建立一個普遍性國際組織 中國躋身於 實乃美國總統羅斯福之支 而蘇聯反對 妥協結果 中國在三強既定宣言上簽了字 邀請蘇聯 中國集會華盛頓附近敦巴頓橡樹園 Dumbarton Oaks 討論新 的聯合國家憲章 中國政府派顧維鈞率團出席 蘇聯認為中國不足以稱為強國 英國也有同感 但顧維鈞作為國際組織和國際法權威 為爭得中國作為強國的發言權而竭盡全力 顧維鈞反對在 檔中對發起國用 等歧視中國的字樣 得到了其他國家的贊同 在聯合國組織 表決程式 權力與分配等問題上 英三國頗有分歧 顧維鈞常居間調停 三藩市 制憲會議 由中國不同黨派 無黨派和學者組成的代表團 沒出現同巴黎和會 華盛頓會議時中 國代表團的內部大分歧 也有顧維鈞從中協調說服的功勞 關於顧維鈞對聯合國制憲會議的貢獻 美國當時的國務卿斯退汀紐斯 Edward Reilly Stettinius 稱讚顧維鈞 在各種委員會討論 微妙問題時 善能運用機智 貢獻殊多 美國杜魯門總統 Harry Truman 在會議結束時 對顧維鈞重複其國務卿的上述讚語 中華民國代表團赴三藩市會議 在發起國中按字母 列於首位 獲得簽署 的第一順位 顧維鈞代理宋子文擔任首席代表 成為第一個 直至今日 上簽署的第一個名字仍然是三個漢字 其後簽署的順序分別是中國國民參政會主席王寵惠博士 中華民國駐美國公使魏道 明博士 中國青年黨代表李璜 中國民主 社會黨代表張君勱 而原定一同 出席的宋子文和胡適博士則因事缺席 國際關係 國內政治 駐美國大使顧維鈞在世界問題協會講演 指責雅爾塔協議 Yalta 使蘇聯重新進入中國東北及東北亞 顧維鈞與美國副國務卿艾奇遜 就日本對華賠償等事磋商 顧維鈞訪晤美國國務卿馬歇爾 Catlett 商談中美經濟互助 討論中國財政危機 希望日本賠償早 日實踐 並提出美國援助中國之五項要求 顧維鈞大使在紐約中美工商會議上發表 促請美國增加對華援助 顧維鈞訪晤美國副國務卿克萊頓 Lockhart Clayton 商討亞洲經濟復興問題 顧維鈞提議將 馬歇爾經濟援助歐洲計劃 擴展至亞洲 並提出中國分享日本國內工業資產賠償計劃 顧維鈞在華盛頓先後會晤美國 助理國務卿索普和國務卿馬歇爾 要求延長 億美元貸款之撥款期 此外至少再提供 億美元貸 顧維鈞致電外交部 已向美國國務院提出貸款具體計劃 鈞與美國助理國務卿亞莫爾會晤 表示中國同意盡早召開對日和會 惟正式和會須在中國舉行 駐美國大使顧維鈞晤訪美國國務卿馬歇爾將軍 催促美國加速接濟軍需 在國共決戰到了分出勝負的最後關頭 顧維鈞選擇了國民黨 在回憶錄中寫道 許多中 國的自由主義分子 確實認為可以同共產黨共事 甚至到了 年他們也還是這樣想 以求實 現變革 因為他們對當時的政府 十分厭惡和不滿 想不到共產黨人所作所為 竟完全背離 了中國人的傳統觀念 我只是認為他們打仗是為了奪取政權 不會像諸如俄國革命時 俄國共 產黨人那樣行事 我沒有想到他們竟會走極端 他們的行事 竟完全違反我國的傳統和我國的 政治哲學 濟南被共產黨華東野戰軍攻克 駐美國大使顧維鈞 收到蔣中正總統致美國杜魯門總統的密電 呼籲美國提供特別援助 能否爭取到更多的美援 成為挽救國民黨政權的唯一指望 顧維鈞傾全力遊說美國朝野 顧維鈞在與 訪美的中國財政部長王雲五的兩次談話中 主張不惜以國家主權為代價 以求將美國拖入中國內 顧維鈞特地以美國主動撤離菲律賓 恢復菲律賓獨立地位的事實 來證明不必擔心美國侵犯 中國主權 以及美國不是帝國主義的論點 中華民國政府遷往臺北後 顧維鈞大使與外交部長葉公超曾代表中華民國於 年與美國 中華民國與美國共同防禦條約 日簽訂 該條約以軍事為基礎 包含政治 社會等合作條約 1979 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時發佈聲明 依第十條規定 國國務院正式通知中華民國 中美共同防禦條約 日終止 蔣中正總統召回顧維鈞 委任為總統府資政 就這樣 歲的顧維鈞告別了華 盛頓雙橡園 結束了 年駐美國使命 也告別了自己長達半個世紀的外交生涯 顧維鈞遞補去世的徐謨餘下的國際法院法官一年半任期 國際法院重新選舉國際法 敗對手 不久又當選為國際法院副院長 休後的顧維鈞應哥倫比亞大學之請 將個人的經歷和中國外交 國際仲裁等歷史口述 經助手整 理成回憶錄 1976 回憶錄及留存的信函 講話稿及 冊日記等珍貴的史 交給哥倫比亞大學圖書館保存 這位傑出的外交家在紐約去世 上海市嘉定鎮 顧維鈞生平陳列室 如今展覽著 139 件文獻資料以及顧維鈞遺物 國共兩黨通緝的 北伐軍攻佔北京 南京政府遂於 日發佈通緝令 一批北洋政府的軍政要員 被通緝 顧維鈞名列其中 原因是顧維鈞在北洋政府後期 多次在內閣中出任要職 尤其在 年上半年 北伐軍打敗吳佩孚進入長江中下游地區 他還擔任總理出面組閣 北伐是推翻 軍閥政權 統一中國的革命行為 顧維鈞儘管盡心於外交活動 但此時他站錯了隊 顧維鈞不但 而且南京政府還沒收了他在北京鐵獅子胡同的私宅 宅邸曾經是孫中山接受中醫治療 的行館 日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先生在這兒瞌然長逝 為了躲避這場政治風波 顧維鈞無奈之下 他將妻子黃蕙蘭和孩子們安置到天津 自己在年 底遠走巴黎 再往加拿大避難 他雖離開祖國 但依然關注著當時中國東北與蘇聯邊境地區的關 以他的觀察和外交觀點 托人轉告當時主政東北的張學良 請他謹慎處理東北的對蘇聯關係 而張學良亦十分尊重顧維鈞 希望顧維鈞為他提供外交幫助 顧維鈞在張學良的邀請下回 以一個公民的身份 為張學良提供外交諮詢 實際上成為了一名高級顧問 南京政府對顧維 鈞的外交才能也十分器重 外交部高官頻頻傳遞橄欖枝 希望顧維鈞進入南京政府服務 發揮他 的外交才能 顧維鈞對此一直抱著敬而遠之的態度 因為他還是一名被南京政府通緝之人 國民政府委員會主席蔣中正派人告訴他 通緝他是一個誤會 事情已經過去 政府要起用他為國 家服務 而當時 九一八事變 已爆發 南京政府急需顧維鈞這樣的外交人才 參與對日外交事 務的籌劃 在蔣中正的電邀下 月赴南京 接受任命為處理日本侵略問題 的特別外交委員會委員 經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做出決定 顧維鈞正式出任外交部長 一度考慮脫離政界 又義無反顧地走上中國外交的第一線 年抗日戰爭結束後 國民黨和共產黨之間的矛盾 因裁軍 行憲與聯合政府等議題再 度凸顯 導致雙方在 年全面開戰 顧維鈞於同年 月赴任駐美國大使 不遺餘力為國民黨 在爭取美國援助用於內戰 日共產黨單方面由新華社發表 人民日報 刊登了 陝北某權威人士談戰犯名單問題 的專欄文章 公佈一些 以蔣介石為首的內戰罪犯 認為是 國人皆曰可殺 這些內戰罪犯 主要為當時南京方面的黨 特要員及其重要 支持者 共產黨發佈的 內戰罪犯 人名單上 顧維鈞位列第 排在宋美齡 閻錫山等人 在這份戰犯名單中 顧維鈞是唯一的駐外大使 中華民國駐美國大使 中國國民黨第六屆 中央執行委員會委員 共兩大政治力量的角逐中 共產黨把他列為戰犯 也是情理之中 1971 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 隨後中華人民共和國入主 1972 出席第 二十七屆聯合國大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成員章含之 受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 委託做統戰工作 章含之拜見顧維鈞 並邀請訪問中國共產黨統治下的中國大陸 顧維鈞以 列共產黨戰犯名單 為由拒絕 廉潔可風 以顧維鈞的觀察 北洋政府大部分高級官員都是清廉的 與此後的國民黨和共產黨政府相 腐敗程度要低得多 以顧維鈞本人為例 他斷然拒絕了多次賄賂的企圖 最讓他生氣的一次是 年美國聯邦無線電公司 Radio Corporation 本三井洋行都想找關係在北京建立無線電臺 這是在亞洲大陸開無線電通訊之端 日本和美國兩 國非常重視此事 日本人找到中華民國海軍部 美國人找到交通部 兩方僵持不下 外交部的意 見就尤為重要 兩國公使都來找外交總長顧維鈞表態 有一天 美國聯邦無線電公司代表請求到 顧家會面 該代表直截了當地表示 公司願意特別奉送外交總長或外交部一筆 交際費 鈞大為吃驚 並感到憤怒 他當即中止談話 並警告說 作為到過美國的人 我不覺得這樣的 建議在美國是正當業務 顧維鈞讓秘書打電話請美國駐華公使舒爾曼博士 Jacob Gould Schurman 顧維鈞坦率地告知此事 並強調說 如果美國方面希望得到優待 不能如此操作 這樣讓我陷入非常尷尬的地位 並且損及我和我所在的內閣中大多數同事對美 國公司所持的贊同態度 顧維鈞建議說 美方應當讓這位代表回國 否則我不再處理無線電 臺的事務 舒爾曼博士對此非常惱火 他告知一定照辦 一個星期之後 那個企圖行賄 的公司代表即離開了中國 顧維鈞當過財政總長和外交總長 他認為財政總長比外交總長難當 北洋政府末期 有時連官員和軍警的薪水都發不出來 此前九任財政總長 不是被殺 就是逃亡 顧維鈞剛當上財政總長 就發生了中國銀行支票不能兌現 軍警包圍其官邸和國 務院的荒唐事 財政部是富部 外交部是窮部 總長及以下各級官員的薪水標凖是一樣的 特別津貼卻有很大差異 顧維鈞指出 就個人薪水而論 外交使節的薪水比京官要高 民國初期 駐外公使為簡任 800 大約在外國工作和生活所需費用更多 在北京的各部總長 次長為 600 元兩個等級 顧維鈞本人作為外交總長領取 元月薪 算是高薪 北洋政府的薪酬方式是 高薪養廉 顧維鈞可以維持體面和西化的生活 中央部會 精兵簡政 沒有國民黨和共產黨政府 人浮於事 人多不做事 的現象 時代風雲 顧維鈞在中華民國 年的歷史中 幾乎沒有中斷過外交業務 他經歷了兩次世界大戰 中國的政局幾次重大變遷 顧維鈞自 月從美國回國 出任袁世凱英文秘書兼外交部秘 走上外交崗位 一直到 辭去中華民國 臺灣政府 駐美國大使職務 的一生 先後服務於北洋政府 南京政府 臺北政府 他曾為廢除列強強加於中國的不平等條約 作出過重要貢獻 不僅為國內公論所推崇 更為國際外交界所欽佩 剛過而立之年的 Thomas Woodrow Wilson 英國首相勞合喬治 David Lloyd 法國首腦克里孟梭 Georges Benjamin Clemenceau 義大利首相奧蘭多 Vittorio Emanuele Orlando 等向這個來自東亞 弱國的年輕外交官 伸出了忘情的雙手 顧維鈞又冒著生命危險隨國聯調 查團赴東北 為揭露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真相極盡努力 顧維鈞的一生 在海外生活的時間多於在中國的生活 生活習慣和政治思維方式都是西方式 或者說是美國式的 一生與美國結下不解之緣 且有一套完整的 美國觀 外交戰略 賴美國 對抗日本和蘇俄 經歷了巴黎和會 華盛頓裁軍會議以及南京政府取代北洋政府 黨興起等國際 國內事件 他對日本和蘇俄的狼子野心洞若觀火 認為中國的富強和民主 開美國的幫助 顧維鈞政治上雖然幾起幾落 但貫穿於他外交生涯的一條主線就是愛國 離開政 治舞臺以後 他長期寓居美國 直到逝世 始終沒有加入美國國籍 他一直是個中國人 顧維鈞學識淵博 對所使各國文化背景 政情有近似學者般的研究 精通國際法 他在對外交涉中掌握了有力的武器 顧維鈞承認國家實力在外交中起著關鍵作用 但他同時認為 實力弱的國家不能自怨自艾 他曾經對人說過 我不相信弱國無外交之說 唯其弱 故依賴外 交較強國更為重要 有時候其遭遇的痛苦是難以言喻的 一般而論 法律與理由是交涉的 最好武器 武力與感情不能正式應用 一個國家無論如何強 不能事事都用飛機 原子彈 去威脅人 顧維鈞本人語言能力強 熟練掌握了英文 德文和拉丁文 他不需國際顧問 也不用翻譯隨員前呼後擁一大堆 對外交涉中常單槍匹馬 令當時中外外交界稱讚不已 就外交 職業素質 才能及風度品格而論 中國近現代職業外交官罕有出其右者 顧維鈞受到重用 是以他的外交才幹 學者風度和超黨派影響力所取得的 他的工作重點 主要放在對外關係上 顧維鈞辦外交 不盡為黨派主張所挾制 因為任何一個軍閥或黨派都有外國背景 也不常附和輿 論或民眾情感 因為民眾多為一時熱情所推動 而忽略外交的綜合操作藝術 不卑不亢 溫文爾 態度堅定而言辭不致使談判破裂 這些都是顧維鈞能贏得國內外普遍稱讚的原因 顧維鈞認 為外交官不能像激進的知識份子那樣 任憑感情衝動 顧維鈞為自己規定了一個基本的職業準則 就是把國家利益與黨派利益相區別 臨政治道路抉擇的時候 也無法超然物外 對中國共產黨的態度 始容後斥 顧維鈞初期主張國 民黨應該在政府中堅定不移地與共產黨合作 不要以軍隊優勢解決問題 但事後他在廣泛接觸國 民黨要人之後 覺得國共之間要達到政治妥協 希望渺茫 對共產黨的態度遂起變化 他同意為 實現政治上的統一 使用武力不失為一項辦法 顧維鈞一般不對主義進行評價 這個受西式民主 思想陶冶的知識份子 對蘇維埃社會主義 對中國共產黨也不發攻擊之詞 他對所接觸的 共產黨人評價很高 聯合國成立之初 顧維鈞力主共產黨派代表參加中國代表團 以顯示中國一 致對外 在聯合國制憲會議期間 顧維鈞與共產黨代表董必武合作很好 顧維鈞對董必武及其助 手章漢夫等 評價很高 顧維鈞到晚年有回歸大陸的願望 可惜因病不能成行
Chinese-Rotarians-served-Judges-of-International-Court-of-Justice-最早的兩位國際法院華籍法官都是中國的扶輪社員.pdf
Related Posts:
- The History of the Rotary Club of Peking
- The History of District 3450
- Nanking Rotary Club Marked Foundation Day in 1936
- Hong Kong Rotarian Chiefs of St. John Ambulance Organization
- Dr. Chengting Thomas Wang (Chungking) 王正廷博士 (重慶) #2
- Meeting with Mao Tse-Tung by Rotarian George A.…
- Dr. Kuo Ping-Wen (Shanghai) 郭秉文博士(上海)
- History of the Rotary Club of Mac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