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版在第 林景潤博士 福州扶輪社的教育家 Lin Ching Jun Foochow Rotarian Educationist Herbert Lau 劉敬恒 Rotary China Historian December 2014 PhD Wesley Harvard Oberlin Fukien Director 1938 1939 Club 福州扶輪社 President Christian University 私立福建協和大學校長 Fuzhou Fujian One Yeh Ming Hsun Taipei 臺北扶輪社 Taiwan 1948 1956 Shih Hsin 世新大學 March 1898 Putien Province Empire 大清國福建省莆 1910 Anglo Chinese College 哲理中學 Methodist Episcopal Church Department Political Science 1919 Sponsored Revd John Gowdy 高智牧師 1904 1923 Politics History United States 1920 Master Degree Arts Scholarship Economics 1922 1924 Public Laws Columbia Social Philosophy Yale 1925 1926 1927 Doctor After Under American Following 1930 1931 Yen Hui Johns Hopkins Medicine 1934 1935 Hartford Foundation That Colleges Conferences North Shortly 1937 Imperial Japan Republic 中華民國 Japanese F00chow June 250 Shaowu Here During May 1946 Their These Min River Union Seminary New York City Less January 1947 1920s 1930s 福建協和大學 林景潤校長 林景潤博士伉儷婚禮照片 1929 The August 林景潤博士全家福 Family Photo Daughter Chi Chuang September 福建協和大學林景潤校長 和教學人員 FCU 禮拜堂 Chapel 校長辦公室 Office 理學院大樓 Faculty Building 男學生宿舍光華樓 Man Students Hostel 女學生宿舍 女學生宿舍休憩室 文學院大樓 校長樓 Residence 是中華民國福州扶輪社 的現職社員 之後在 年出任理事 是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的校長 林景潤 字琴雨 大清國光緒二十四年 日出生於福建省莆田縣三江口鎮新浦 父母早亡 由叔嬸撫養長大 先就讀於莆田哲理中學 後入福建協和大學政治學系 年夏畢業 他自稱是已經註冊的第一名學生 是從這所學校來到美國進行研究生學習的第一 名學生 他在三年半的時間裡修完了大學課程 年夏天離開中國 天他才得到了文學士學位 所以他仍被看作是 年畢業生 即福建協和大學第二屆畢業生 畢業後 被選派為福建省公費生赴美國留學 他先入歐柏林學院 主修政 治和歷史 年獲文科碩士學位 同年獲得哈佛大學 獎學金 入哈佛大 學專修政治經濟學 年又獲政治學碩士學位 年在哥倫比亞大學 研究政治與公法 年在耶魯大學 研究社會哲學 景潤在美國除了學習 還做了許多其他事情 包括廣泛的翻譯 當他的成果達到足以獲得榮譽哲 學博士學位的時候 林景潤卻謝絕接受 他認為 要獲得博士資格 最好還是要完成博士生課程 根據自己的學術研究結果 評審後頒授 林景潤回國 受聘擔任福建協和大學 福建協大 的政治學和經濟學講師 實際上已經作為福建協大的第三任校長而開始主持校務了 年他帶職赴美國再度 先任哈德佛基金會 特約講師 繼續深造 年獲衛斯理大學 授予哲學博士 經歐洲回國繼續主持校政 月因為抗 日戰爭 隨校遷往邵武辦學 歷時近八載 1945 年率領學校師生遷回魁岐 月赴美國 講學和為福建協大籌款 但因病住院後發現患有肝癌 不幸於次年 日在美國紐約逝世 林景潤擔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一職幾達 年之久 為福建協大 年歷史之過半 乃五任校 長中任職最為長久者 正是在林景潤的主政下 福建協大不斷擴充 日見完備 成為當時福建省 重要大學之一 也是中國基督教會大學史上一所值得關注的高校 在社會活動方面 他還出任當時的國民經濟運動委員會委員兼專員 及福建省分會儲 才組主任 福建省臨時參議會議員 福建省地方自治推進委員會常務委員 福建省抗敵後援會常 務委員 福建文化建設事業委員會常務委員 中國文化建設協會理事 及福建分會教育事業委員 會主席 中國基督教教育會會長 高等教育參事會主席等要職 作為政治學與經濟學教授 他發奮著述 中華民國憲政發達史 中國治外法 中國門戶開放論 遼東案 今日中國教育問題 又翻譯了大量外文專業文獻 鞠躬盡瘁 執掌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曾座落在鼓山之麓 閩江之濱的福建協和大學 在中國近代教育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了許多棟樑之才 林景潤就是其中之一 他不但是學校的畢業生 還是學校的第三任校長 景潤任職校長的二十來年中 中華聖公會福建教區第一位華人正主教張光旭會督這樣評價他 林校長是第一流中國人的基督教教育工作者 1915 1951 世紀上半葉位於福州的一所教會大學 它是美英基督教 差會在中國建立的 所教會大學之一 也是西學東漸的文化產物和中西教育協和的一個辦學成 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接收福建協和大學校園 該校董事會決定聯合其他 所同樣停 辦的基督教大學 把資金在香港成立崇基學院 Chung 繼續基督教的教育理想 從籌建到停辦 前後近 實際辦學 共培養畢業生 300 中國教育 文化及社會產生重大影響 林景潤的學生當中 有一名後來成為傑出的扶輪社 年以第一名優異畢業的葉明勳 被留任為校長秘書及助教 且曾一度代理訓導長 明勳於 年應邀加入臺北扶輪社 為創社 位社員之一 他是中華新 聞界耆宿 世新大學的創辦人 其他優秀畢業生有 名中國科學院院士 鄭作新 鳥類學者 半導體物理學家 黃維垣 有機化學 唐仲璋 寄生蟲專家 唐崇惕 近代中華基督教高等教育的發展 始於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末 至二十世紀初發展迅速 歐美傳教士東來宣教辦學 以至於興辦高等教育 自成獨特的教育系統 為中華培訓新式人才 此即新教育之勃興 1911 宣統三年 由世界基督教大會推舉的高等教育委員會會長高綽博士 Goucher 來福建省的省會福州 與福建基督教六公會聯議創辦大學 幾經醞釀 民國四年 美國美以美會 聯合美國公理會 Board Commissioners Foreign Missions 美國歸正會 Reformed America 以及英國聖公會傳道會 Missionary Society 等三個差會 宣佈成立董事會 以俾益知 Willard Livingstone Beard 為主席 推選莊才偉 Edwin Chester Jones 為首任校 校名定為福建協和大學 1916 該校于福州倉前山租用舊俄商茶行正式開課 招收福州的鶴齡英華 及閩南的英華 尋源五書院的高年級男學生為一年級學生 總數有 但不招收女生 老師專任者 兼任者 1917 年美國紐約州立大學 State 福建協大是一所合格大學 並且參照美國大學畢業生的管理辦法 承認其畢業生同樣可取得學士 逐步地發展成為中國 所基督教會大學之一 也是福州辦學規模最大的教會學校 1918 美國羅氏基金董事會 即美國洛克菲勒基金會 Rockefeller 鑒於福建協 大辦學漸具規模 乃逐年指定一筆鉅款 撥作添聘教授和購置設備之用 羅氏基 金會撥助該校科學館的建築設備及常年維持費 並設科學講座六名 莊才偉校長之兄嫂亦捐建文 學院大樓一座 及逐年圖書購置經費 年學校擇定福州魁岐鄉為校址 於鼓山之麓 閩江之濱 建築大小數十座饒有東方古 典風格的精緻新校舍 峙立江東 背倚鼓山 面俯閩江之流 遠山凝翠 江帆如畫 不愧為一所 實施大學教育的好學府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 中國民族主義日漸高漲 非基督教運動和收回教育權運動興起 國民政 府要求完整的國家主權 所有外國人開辦的學校必須向中國政府註冊立案 在國家政 策收回教育主權的浪潮下 中華民國政府決定教會大學的校長必須由華人擔任 那個時期的福建 協和大學遵循這一規定 遂在這年改組董事會 舉薦福建協大本校畢業生林景潤擔任校長 當時的林景潤年僅 開創了中國教會大學校長由華人擔任的先例 1928 年得何氏中國文化研究基金會的津助 擴充文學院各學系 年林景潤同時任社會科學系主任 升任院長 在這一年裡 他爭取海內外人士 的支持 建成文學院大樓並建造兩座學生宿舍 為使學校得到當時政府的承認 林景潤任院長後 就著手於教學改革 先取消基督教學系 將基督教課程改為選修課 又按教育部頒佈的標準安排 各系課程 同年秋天 教育部通令全國大 中學校實行軍訓 在校師生對此頗為不滿 林景潤就把軍訓 作為學生體育活動的一部分 列軍訓教官為教職工的一員 不滿的情緒消除了 當時教育 部還命令全國學校開設 國民黨黨義 他就自己擔任了這一課程的講授 年教育部因應福建協大只有文 理兩科 不符合大學至少要有 個學院的規定 私立福建協和學院 1933 年林景潤主張招收女學生 將協和學院辦成一個男女同校的學院 年女生宿舍竣工 開始招收女學生 1936 年得福建省政府補助 添設農業學與農業經濟學兩個學系 開辦農業試驗場 年在邵武設立閩北農林試驗場 作為發展農科學系的準備 這時該校文學院共分文史 個學系 理學院共分生物 年日本帝國入侵中華 福州地處沿海 深受日寇威脅 福州的抗戰形勢嚴峻起來 日軍空襲福州城 福建協和學院受到嚴重威脅 林景潤隨即展開遷校計劃 排除把學院遷往香港的建議 日將人員分為甲 由他擔任總領隊 浩浩蕩蕩的遷校隊伍向內陸小城邵武挺進 月協和學院遷到閩北山城邵武 除借用漢美及樂德兩中學舊址的樓房數十餘座外 又新建才偉樓和高智樓 作為男生宿舍和圖書館 當時群山環抱中的邵武 便成為戰時的文化城 兩個中學的舊址 校舍矗立 綠樹如蓋 環境之幽靜 於戰時可稱首屈一指 最難得的是 該校重要的圖書 幾已全部運到了邵武 在戰時能夠儲備這樣完整豐足的圖書 的確是難能可貴 邵武校園分為東 北門兩部 相距約 文學院 農科及總辦公廳設在東門 理學院設 在北門 當時校舍有樓房 大半是借用原有房屋 一部分係新建 林場占地 000 遍植馬尾松 150 附設倉庫加工場 水碓及製茶試驗所 園藝場 135 藩殖各種果樹 苗木達 餘萬株 校內並自備發電廠及印刷所 林景潤兼任福建臨時參議會議員 協和學院 立案之後 林景潤又考慮更進一步把這個文理學院辦成大學 教育部提出要增辦農學院 然後合 農三學院成立大學 他於是一面向美國托事部反映學校意見 一面籌備創設農學院 1940 教育部提出農學系擴充為農藝學系及園藝學系 加上原有的農業經濟學系成立 同時將文史系分為中國文學系和歷史系 數理系改為物理系 1942 月教育部批准將 私立福建協和大學 科改稱文 農三學院 並頒發新校印 於同年 日啟用 學校辦學宗旨 據董事會章 月經教育部立案 服務精神 研究高深學術 養成高尚 健全人格 適應社會需求 為宗旨 亦定為福建協大校訓 為了提 高教學水準 林景潤誠心延聘高素質的本國教師到校任課 在他的努力下 本國教師隊伍不斷擴 在福建協大中取得了主要地位 林景潤對兒童教育也很關心 在福州倉前山對湖辦了一所 琴雨幼稚園 經費由他自已負擔 又捐資在魁岐和牛田二鄉各設一所小學 使當地兒童得以 就近入學 1944 福州第二次淪陷 魁岐鄉校園遭日軍洗劫 留在校內的儀器 無一倖 連門窗地板也被拆毀 樹木被砍伐三分之二 文學院大樓被縱火焚燒 屋頂及非水泥部分全 遊藝廳及職員住宅 亦壁穿梯折 僅存外殼 總計校舍損失 餘萬美元 以沙氏考古館的損失最為慘重 館中所存古物 600 包括夏 周以來的瓷器 石斧等 是沙善德教授 Malcolm Farley 費數十年心血 耗鉅資彙集的 均蕩然無存 日軍撤離福州 日本帝國對全世界宣告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戰勝利了 福建協和大學於 月籌備復員 遷回福州魁岐鄉 年夏天 文學院及其他各部房舍先後修建完成 並添建臨時校舍如大禮堂 農學院辦 公廳及教職員住宅等計共 日邵武回遷魁歧後開學 宣告復課 經過數月艱巨的工程 重整之後 高山蒼蒼 流水泱泱 始重聞昔日的弦歌了 由於林景潤數年操持校務 不敢殫煩 身體累垮了 福建協和大學校董會令他離崗到美國休 林景潤也想借這個機會赴美國講學 並為學校籌集經費 日攜家赴美國 但到埗不久 因病住院後發現患有肝癌 日醫治無效 在美國紐約安息主懷 福建協和大學校門飾黑布 下半旗三天致哀 福州舉行各界悼念林景潤校長大會 中央日報 任勞任怨心存協大 鞠躬盡瘁淚灑他邦 記追悼林故校長琴雨大會 紀念林景潤 特色的教育觀 前後擔任福建協和大學校長近 在此期間林景潤形成了頗具特色的教育觀 對中國基 督教高等教育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強調大學教育的重要任務 在於培養品德高尚 具有博愛 犧牲和服務精神的人才 人格的表現在服務 青年人不但要即知即行 還要行以明知 勇於求真 做到事事忠誠為 最後不惜犧牲自己以救同胞 主張在大學教育中 應要求學生做到立志 堅信與致誠 同時培養自覺 自治的精神 林景潤認為青年人應克服營利 求名和爭權的不良趨向 從博學 慎思和明辨著手立志 將智知生活 課外生活和友誼生活 視為構成大學生活的要素 主張通過豐富多彩的大學生 形成家庭化的良好氛圍 這是林景潤所努力追求的 在國難面前 主張教育為抗戰服務 青年學生和教師應切實負起歷史責任 以實際行動拯救 民族的危亡 為回報社會對青年的禮遇和期盼 他要求青年學生要認清學習的目的 要有應付國 難的識能等 林景潤的教育觀 是基督教中的精華思想與中國優秀傳統文化 及現代精神的有機結合 時也較完美地遵循了教育的客觀規律 是對中外成功教育理念的有效實施和深化 學者關注華人 校長的個案研究 黃新憲在 基督教高等教育家林景潤的教育觀探略 論述林氏對於實踐 大學教育的主要任務 包括培養高尚品德 要求學生做到立 郭霞透過 林景潤校長時期福建協和大學人才培養模式個案研究 以闡述林 氏的教育理念 培養人才的目標 過程及評價為重點 彭淑敏的 教會大學與近代中國高 等教育的轉型 以福建協大首任華人校長林景潤作為研究個案 從他的留美學歷與基督教背景 特別關注立案與註冊期間華人師資的增長 突出他在遷校與完成升格大學的領導才能 適當地調整辦學目標 期間該校得以擴充學制和推動福建本土研究 並以他確立財務管理的貢獻 最為重要 人事任聘和財務管理是高等教育兩項重要的辦學要素 藉此突出人才與經費對大學發 展的重要 對於培訓近代福建菁英的貢獻尤為突出 故為研究教會大學不容忽視的課題
ver /104 – 2024-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