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 219- 2025-05-24
中文版在第8 20頁 陳日新太平紳士 新界扶輪社創社社長 Chan Yat Sun MBE Charter President New Territories Rotary Club Herbert Lau 劉敬恒 Director Secretary 1983 1987 Elect 1986 December 2015 陳日新 British Crown Colony Hong Kong 英國殖民地香港 Chairman Heung Yee Kuk 新界鄉議局 1969 George Lin 凌志揚 香港扶輪社 District 345 Governor International Kowloon 九龍扶輪社 September Government The Honourable Donald Collin Cumyn Luddington 陸鼎堂議員 Commissioner From 新界扶輪社 June 1971 November Cantonese August 1919 July 2007 King Kwun Wat 掃管笏 Tuen Mun His 1940 This Battle Mainland Imperial Japan 1941 1945 Political Career After Communist Chinese Civil War 1949 Kuomintang Taiwan 1952 Rural Committee 屯門鄉事委員會 1954 1962 Justices Peace Sir Robert Brown Black 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 Cap 1097 Ordinance Council Officio Councillor Vice Justice 1964 1968 1978 1967 Leftist China Queen Elizabeth United Kingdom Member Most Excellent Order Empire Wong Fat 劉皇發 1980 Castle Peak Estate 青山邨 San 1974 However 2002 West Rail Line During Sino Joint Declaration 1984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Basic Law Consultative 香港基本法諮詢委員會 National People Conference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1988 1998 1991 Legislative 香港立法局 Tiananmen Square Fourth Movement 1989 Federation Stability 穩定香港協會 1993 Preliminary Working Philanthropic Service Other Yan Tong 仁愛堂 YOT Initiated David Arkers Jones 鍾逸傑 Township Since 1930s Registered 1977 Embracing Caring Aged Young Promoting Education Nurturing Talents Supporting Disadvantaged Sick Serving Community Sincerity 170 Grand Reviewing Officer Forces 1970 Birthday Parade Tai Yuen Long Tsuen Wan Trooping Colour Horse Guards London 1950s 1970s Nathan Road Football Stadium Island Commander Chief Rotarian Teresa Hospital 聖德肋撒醫院 香港的示意地圖 根據新界扶輪社的章程暨附則 綠色部分 該社的服務社區 Sketch Map Constitution Bylaws 1974年 香港政府為配合將 青山區 更名為 屯門區 同時易名 新發邨 是屯門鄉 事委員會 主席陳日新 現任主席劉皇發 政府為表揚兩人之貢獻 故以兩人之名字為屋邨命名 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主持 剪綵儀式 Photo Murray MacLehose 1975年5月6日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訪問香港 陳日新邀請 新界學生舞 May 1975 Royal Dragon Dance 荃灣運動場 新界政務司鍾逸傑 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 鄉議局主席陳日新 Akers Sports Ground Getty Images 1978年1月13日 代表銀禧基金新界委員會遞交支票予該委員會 司庫沈弼 新界居民 逾百萬資金用以興建銀禧體育館 January Silver Jubilee Fund Honorary Treasurer Michael Sandberg Centre South Morning Post 1978年2月13日 主席陳 日新在 新春團拜 上致詞 坐在旁邊的是新界 政務司鍾逸傑 譽社員 February Lunar Year Party Seated 兩位新界扶輪社員 和新界鄉議局主席陳日新 出席大嶼山大地塘村的路燈亮燈儀式 為新界民政署轄下HK 450 000村莊照明計劃的一部分 Two Rotarians Tei Village Lantau 000 Administration 是新界扶輪社 創社社長 年夏天 國際扶輪 地區總監凌志揚 為配合社會發展的需要 擴展扶輪服務 邀請九龍扶輪社 在新界輔導籌組扶輪社 除了得到新界鄉議局議員的充分支持外 更徵得當年香港 政府新界民政署署長陸鼎堂 的襄助 發函邀請新界 包括離島 商領袖 專業人士 政府官員加入共同籌組新界扶輪社 成員的代表性不僅遵循了職業分類的原 也有來自新界四方八面的居民 西有元朗 東有上水 也有來自離島長洲 衣等等 籌備委員會於1969年 9月2日召開第一次會議 陳日新當選擔任創社社長直到1971年 6月30日 同年11月15日新界扶輪社獲得國際扶輪頒發證書 成為香港的第七家扶輪社 第三家說粵語的扶輪社 陳日新的妹夫何新權律師 擔任了1976 1977年度社長 1971年陳日新社長建議新界行政當局在大帽山撥地 新界扶輪社負責資助250 000元港幣 建造公園以供市民郊遊休憩 公園於1978年春落成 命名為 扶輪公園 生平略傳 政治人物和商人 香港新界太平紳士 歷任屯門鄉事委員會主席 新界鄉議局主席 香港基本法 諮詢委員會委員 1985 港事顧問 1992 1997 早年經歷 陳日新於 年出生於屯門掃管笏村 後長居屯門麒麟圍 祖籍廣東省寶安縣客家人 親陳文達經營藥行和酒樓 母親黃群帶務農為生 陳日新早年就讀元朗鐘聲學校 繼而讀至中學 畢業才投身社會 年中國共產黨建政中華人民共和國 不少戰敗國民黨軍將領逃到英國殖民地香港的新 陳日新在屯門新墟鹿苑酒店 仁愛堂現址 接濟了不少將領和官員 陳日新與蔡廷鍇 路軍將軍 亦有往來 1952年 陳日新獲邀到臺灣陽明山的革命實踐研究院修讀政治 建設青山 1939 年開始參與鄉事工作 年太平洋戰爭結束後 陳日新召集鄉紳重建屯門 仁愛醫院 年發起組織屯門鄉街坊辦事處 1953 理民府建議成立屯門鄉事委員會 陳日新擔任該會主席至 1970年 陳日新在 1950 年代初開始經營青山美運農場 種植荸薺銷往美國 他在屯門有不少投資 包括當時著名的園林酒家 和位於青山新墟的鹿苑酒店 皆為香港老一輩聚會和約會的聖地 陳日新亦促成興建青山新墟通至青山寺之公路 1960 年代起 他創立的陳氏企業有限公司於新界興建大量商住樓宇 而嘉林邊發展有限公 司則於九龍塘 九龍城持有一些物業 興建鹿苑酒店 陳日新19 歲繼承父業 1945年便著手籌劃創立自己的事業 1951年夏季創立鹿苑酒店 鹿苑街 營業力求大眾化 房間租金低廉 同時更指出 店方復劃 地一部分 興建長城電影院一所 選映名片 為青山區二十餘村圍居民娛樂消遣之良好去處 酒店為當時新界青山三大市郊酒店之一 其餘二大 大概是青山酒店和容龍別墅 鹿苑設備齊全 包括遊艇湖 釣魚湖 兒童遊樂場和球場 同時設有15 間客房 並有中西美食 茶舞雅座 發展龍珠島 年代以前 位於青山公路 咪半外側海上有一個名為 琵琶洲 的荒島 因島的外形 而得名 早在明朝 粵大記 清朝中葉的 沿海全圖 及道光二年的 海防輿圖 均有記載 相傳青山當地的鄉民以 汲水磨刀劏赤鱲 沙洲龍鼓彈琵琶 形容新界西部島嶼海貌 琵琶洲是 一個無人居住的荒島 常有人到琵琶洲一帶海域划艇和釣魚 琵琶洲靠近掃管灘的東面部份原是 一個高約 米的小山崗 東北面有一個沙灘 最靠近琵琶洲的陸地是駐港英軍哥頓軍營 Gordon Hard 的一部份 由英女王直屬啹喀工程兵團 Gurkha Engineers 現今蟠龍半島 Beaulieu Peninsula 的山崗 世紀中期 青山公路沿路一帶是新界旅遊勝地 陳日新看準機遇 計劃將這個 小島獨資開發成一個渡假村 並曾一度打算以他公司的名稱把島改稱 開發琵琶洲的工 程龐大 發展商先平整島上的山崗 作為酒店的選址 又於小島的四周築堤填海 以建造島南的 臨海別墅群 而數最重要的工程則為建造一條連接陸地的跨海橋 250 原英軍軍路到青山公路 陳日新向廣東信託商業銀行貸款二百萬元開拓荒島 跨海橋於 年落成 酒店和別墅群 隨即動工興建 工程期間曾因融資問題而一度停工 1965 年發生銀行擠提 廣東信託商業銀行 最終倒閉 破產管理處提出把琵琶洲拍賣抵債 年爆發暴動 讓資金緊絀的陳日新更 雪上加霜 年底法庭判陳日新勝訴 不用拍賣琵琶洲 翌年香港經濟好轉 陳日新籌 得一筆資金恢復島上工程 一座三層高酒店開業落成 陳日新將琵琶洲易名為 Pearl 並將酒店命名為 龍珠島酒店 三層高的龍珠島酒店擁有 中西餐廳 海浴設施 遊樂場等不同設 由陳日新與船商黃長銘 建築商梁振邦合組的 龍珠島貿易旅遊發展有限公司 商曾計劃在島上興建單軌火車 空中吊車 海上酒家和海底水族館等 但最終未有落實 1973 擁有整個龍珠島的 曾於遠東交易所 Far East Exchange Ltd 及金銀證券交易所 Kam Ngan Stock 當時估值約2 700 年陳日新入稟香港高等法院 控告警務處長拒絕發賭博牌照予龍珠島俱樂部 以警務處長沒有充分理由拒絕發出一使會員可以玩麻雀 天九之賭博牌照予一私人會所 因而判 陳日新得直 翌年陳日新就申請賭博牌再次被拒 入稟高等法院 法官以會員範圍太廣泛 判陳日新敗訴 位於島西南面的龍珠島別墅 第一期發展 屋苑樓高四層 不設升降 住宅的中庭建有相互交錯的樓梯 當時多為富裕人家和公司購入作渡假屋 島上開始 有人長期居住 使之取代鴨洲成為香港有人居住而面積最小的離島 離龍珠島別墅不遠的龍珠島 東座別墅 第二期發展 年建成 屋苑樓高五層 不設升降機 原址發展成 龍珠花園 於1990年落成 屋苑樓高六層 設有泳池 網球場等設施 新界鄉議局主席十二年 簡稱鄉議局 是香港新界700條原居民鄉村的法定諮詢組織 於1926年成立 該局的職能 1959 日通過的 香港法例第 章鄉議局條例 所確立 條有關 鄉議局由屬下的二十七個地區鄉事委員會所組成 每個鄉事委員 會屬下有多條鄉村 而鄉事委員會主席由村代表選舉產生 二十七個鄉事委員會分別屬於三約 大埔約 元朗約及南約 鄉議局議員大會由當然議員 特別議員及增選議員組成 當然議員由各鄉事委員會的正 主席及新界太平紳士擔任 而特別議員則由各區 當然議員從鄉郊代表 或從民政事務局局長所批准的其他人之中選出 三約各 共21人 另有最多 15名來自非鄉 事委員會委員的增選議員 陳日新從1950年起即參與鄉議局事務 並於第十二屆鄉議局中擔任監察委員 1957至1959 年鄉議局出現嚴重分裂 荃灣派 元朗派 前者為舊派 認為應按現行方法由各區 自行選出鄉議局議員 後者為新派 主張鄉議局議員應由九百餘村代表 不分區直接選出 指出不分區選出議員的做法不合常理 二十七鄉的代表難以互相認識 以不分區方式選舉乃是不 臨了選舉尾聲 政府宣布不會承認鄉議局 更引發舊派十九鄉代表宣布退出鄉議局的危機 新界民政署長彭德 Kenneth Myer Arthur Barnett 倡議召開官紳大會 陳日新提議恢復一個當時 香港政府承認的鄉議局 而屏山鄉事委員會主席鄧乃文 則提議邀請四位太平紳士調解糾紛 經過激烈討論後 與會者投票通過陳日新的提議 當即成立 恢復鄉議局委員會 亦成為 的實際領袖 在翌年2月 政府邀新舊兩派會議 最終因舊派勢力龐大 在會上新派在選舉中選出的正 副主席辭職 政府自此扶持以陳日新 元朗約 何傳耀 和張人龍 等為首的親政府 和支持發展新界的派別 令香港政府發展新界的計劃 開綠燈 鄉議局條例 年實施 鄉議局正式成為香港法定機構之一 獲香港總督柏立基爵士 委任為新界太平紳士 擁有維護新界內法律與 秩序的某些法定權力 自那以後 無需經過任何選舉程序 根據法令 陳日新成為終身鄉議局當 然議員 陳日新威信日高 1962年當選為第15屆鄉議局主席 1962年至1964 1968年 他再次擔任第 屆鄉議局主席 一直連任 屆主席至 在鄉議局服務期間 他著力促進新界的地方發展 為新界鄉民爭取權益 張人龍是新界扶輪社1971 1972年度社長 兒子張德熙任1994 1995年度社長 傳耀的兩名孫兒何大偉 何永康分別是荃灣扶輪社及葵涌扶輪社1987 1988年度社長 為颶風 賑災籌款 Typhoon Wanda 蹂躪新界東北面 將海水推入吐露港 導致沙田 馬料水 大埔一帶幾乎被徹底摧毀 據有關當局事後統計 183人在 港期間死亡 127人是在沙田及大埔區受吐露港風暴潮淹沒時身亡 另受傷人數達 388人 108 人失蹤 人無家可歸 多艘小艇嚴重受損 500 多艘沉沒 沙田約有 家寮屋損毀 新界各處不少農作物 包括當年盛產的蔬菜 水果和鮮花 損失嚴重 在大埔 田及沙頭角地區 600公頃稻田遭受海水淹沒 夏末的蔬菜 尤其是瓜類品種遭到嚴重破壞 公頃的菜田被海水淹沒 果樹整體的損壞率約為 受影響最嚴重則是香蕉 在沙田和大埔區 種植在低窪地勢的劍蘭遭水淹壞 作為新界最高民意諮詢機構的鄉議局 災的反應亦頗快 翌日主席陳日新召開緊急會議 成立了 風災急賑籌募委員會 發展旅遊業 年的鄉議局會議中 張人龍 陳日新和趙聿修均建議政府撥款發展新界旅遊業 指新界的面積和風景皆優勝 各地亦有其特色物產 認為發展新界旅遊業能為遊客提供更佳的體 在張人龍與其餘鄉紳的持續促請下 香港政府於 年正式加緊發展新界旅遊業的步伐 例如香港旅遊協會在當時提出初步研究 認為可以開發西貢半島 大嶼山南部 新界西部及吐露 港一帶為旅遊景點 但政府的想法 乃是開發遠離現有墟市的旅遊景點 並引入外來的資金開發 休閒設施 這與當時的鄉民希望旅遊業能帶動就業機會 及善用鄉民土地的想法相反 令兩者需 要更多時間商討 政府決定成立工作小組專責處理發展新界旅遊業事宜 小組成員包括香港旅 遊協會代表兩人 鄉議局代表三人 新界民政署代表一人 市政事務署代表一人 並由旅遊協會 代表任主席 鄉議局提名關注此議題的張人龍 陳日新及周理炳為該局代表 促成制定丁屋政策 新界小型屋宇政策 Small House Policy 丁屋政策 是香港新 界原居民的男性後人 獲准在私人土地興建的房屋 為香港殖民地時期沿用至今的 一項政策 傳統以來 新界居民均於村落內或鄰近的私人農地或荒地之上 興建房屋居住 而自英國租 借新界後 有關的傳統一直延續 而以政府向居民批出 建屋牌 或以換地重批的方式進行 時任鄉議局主席的陳日新發起為新界村民爭取興建丁屋 使新界村屋問題有所突破 鄉議局組成 新界鄉議局爭取新界人民合理權益特別委員會 並決定於 月召集新界村 代表集會 宣洩對政府新界土地政策的不滿 差不多近一千名村代表出席了集會 時任新界民政 署長黎敦義 Denis Campbell Bray 顯得措手不及 形容集會為一個 鄉村起義 又認為這個集會顯示了鄉議局的組織與動員能力 以陳日新為首的局方有四項訴求 放寬鄉村建屋限制 政府收回土地應該給予合理賠 保護土地擁有權 政府開始發展藍圖內土地前容許私人發展 這些都是 展拓香港界 址專條 卜力安民告示 1902 年新界業權條例 等條約和法例所保障的居民權利或其 精神的延伸 當時大埔理民官向新界民政署報告 由於鄉民空前團結 已經了解是新界居民與政府交涉的王牌 因此政府必須作出讓步 不能在漠視 鄉議局和村代表的要求 黎敦義不為所動 至翌年 局方發起 每人一元 籌款活動 遊行經費 主席陳日新向記者估計約有一萬人參加 這數字在當時非常可觀 令政府不能忽視 局方對政府的具體要求 除了放寬小型屋政策的限制與有關收地補償 換地補地價等問題外 要求政府容許藍圖內土地的持有人可以改變土地的用途 政府讓步 鄉議局獲香港總督及行政局批准 1972年12月1日開始實施 新界鄉 村小型屋宇政策 為了得到新界原居民的支持 當時香港政府實施的 小型屋 宇政策 父系源自 1890 年代新界認可鄉村居民的男性香港原居民 一生可申請一次於認可範圍內建造一座最高3層 上限27呎 22米高 每層面積不超過700 平方呎的丁屋 無需向政府補地價 1972年11月29日 新界民政署長的黎敦義在向立法局宣布丁屋政策時 已強調丁屋只是一 項中短期措施 目的是希望藉興建丁屋 讓原居民獲得環境較佳的居所 因新界當年只有 房屋是屬於正常的永久性房屋 統統是老舊村屋 臨時性房屋甚至是 非法搭建物 故准許原居民興建丁屋是迫在眉睫 建議設立賽狗場 年鄉議局的一次常務會議中 以陳日新牽頭的一眾委員在會上 提出在新界開設賽狗 以促進新界地方經濟 旅遊發展及發展新界群眾福利 作為支持香港開設賽狗場的第一人 他表示 賽馬與賽狗同具賭博性質 並無多大分別 但有人認為賽狗是賭博 賭馬則未有批 陳日新說 香港人口將達四百萬 只有那些高貴人士有資格擠入賽馬場去娛樂 而中下層 人士極難有充裕的經濟能力進入賽馬場消遣 這是香港社會 人為不平 的事實 如果有了賽狗 對中下層人士 就可以給他們消遣 舉例如英國的賽馬場 僅是皇室及高尚人士的娛樂 狗場則為一般勞工大眾尋求娛樂的地方 皇室及高尚人士是不去賽狗場娛樂的 這就是有錢階級 經濟消費不同之故 賽馬場與賽狗場能普遍使各階層人士投其所好去娛樂 可說是平等的 香港目前有人認為賽狗不應合法 其實賭狗之風 幾已滲透各階層 無孔不鑽 助長貪污之風 而許多報章 也發載賽狗消息 電視也有狗經節目編播 這究竟應作為娛樂宣傳 抑或賭 博宣傳呢 政府的立法與執法者 幾無能力遏止賭狗之風 復不能把賽狗轉害為益 試問對社會 怎能交代 新界的發展與繁榮 當然要促進 旅遊事業配合賽狗娛樂 成為一個新的關鍵 也可利用賽狗稅收益作為福利建設 雖然政府現有獎券收益辦福利 但難以達成新界民眾的需 此提議其後亦於香港電視台廣播激烈辯論 陳日新為其中一位辯論者 然而此建議遭不少鄉 民極力反對 指嚴重影響農村風氣 由於反對者眾 且引起多方爭辯 最終於 年正式撤銷 香港事務 提出將中文列為官方語言 陳日新已在鄉議局常務會議中提出 建議政府將中文列為官方語言 他提出 的理由有三個 首先香港的納稅人絕大部分是中國人 其次新界民政署及新界區議會的公文往來 及會議一向採用中文 更能表達原意及情緒 最後他提出新界的百萬鄉民 各鄉事機構和理民府 都是以中文作公文往來及進行會議 專上學生成立委員會向政府爭 取中文合法化 其實陳日新乃 中文運動 的鼻祖 六七暴動 年香港左派暴動 Riots 當年中國 的紅衛兵 親共團體及 人民日報 香港反英抗暴鬥爭 是一場於 年在英屬香港 發生及持續近八個月的左派暴亂 當年在香港的左派組織為響應於同期在中國發生的 無產階級 文化大革命 在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香港澳門工作委員會及新華社香港分社的策動下 團體於 年年初開始捕捉在香港發起騷亂的機會 月香港人造花廠新蒲崗分廠發生工 日有部分被解僱的工人在工廠外集會及阻止製成品出廠 與到場維持秩序的警察發生 肢體衝突 5月11日 500名示威者在工廠所在的新蒲崗聚集 貼大字報及阻塞貨運 警察到場驅散人群 事態迅即演變為騷亂 並且蔓延至黃大仙及牛池灣 當晚東九龍局部地區宵 香港工會聯合會領導層及左派團體領袖成立 港九各界同胞反對港英迫害鬥爭委員會 日在香港各區發起騷亂 試圖以暴力手段鬥垮香港政府 可是其發起的罷工罷市始終得不到普羅 市民的響應 月起示威集會大幅減少 然而左派份子卻於同月發動炸彈襲擊浪潮 5月至12 月間於香港各區放置及投擲至少 074件懷疑爆炸品 當中有 167枚真炸彈 左派策動炸彈襲 擊平民的恐怖活動 終導致在香港的中共組織及左派團體民心盡失 香港政府於同年 本平息這場導致多人死傷的暴動 新界於香港政府而言 是一個冷戰緩衝區 1966 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中國陷入激烈的政治運動 政治運動影響香港局勢不穩 為維持新界居民的安 定生活 鄉議局雖然面對香港政府在土地及政制問題上頗有怨言 但依然決定支持政府鎮壓騷亂 香港的騷亂情況繼續惡化 陳日新率先組織元朗七鄉成立 民安聯合促 協助政府 其任務包括協助維持法紀 維持糧食穩定供應 報道地方真實情況等 華僑日報 日報導 新界鄉議局前主席陳日新發表一份立場強硬的聲 譴責利用工潮蓄意發起騷亂的香港左派團體 強調新界鄉民要組織起來 支持香港政府平息 不讓左派份子到新界滋事 圖見第20頁 鄉議局並各鄉事委員會 為因應當前時局所需 作居安思危 有備無患之計 議決仿效陳日新於各區成立 民安促進會 Public Security Advancement Association 助維持新界秩序 左派份子在新界發起的騷亂也越趨嚴重 大埔鄉事委員會遭炸彈襲擊 警方亦從左派組織的據點起出一份懷疑暗殺名單 當時鄉議局的新界太平紳士 鄉事領袖 都獲政府發配左輪手槍 以供自衛 而力挺政府的陳日新亦不例外 除配備手槍之外 還派保鑣 在同年 月大致尾聲的時後 鄉議局的領袖合組訪問英國代表團 團員有 時任鄉議局主席彭富華 及鄉議局秘書長鄧乃文 他們的目的 乃是以新界領袖的身份 到英國各埠會晤新界鄉僑 由於當時的旅英新界鄉 僑受中共的統戰策略影響 中共在英國的人員經常向他們示好及游說 並提供經濟援助 以致不 少旅英鄉僑對左派分子有同情之意 在事件結束後 亦有鄉僑去信鄉議局 指他們仍對香 港的現況有所憂慮 代表團將 的經過詳細向鄉僑說明 令他們得知事件的真 令他們釋疑 以及糾正他們對左派的錯誤印象 而代表團亦傾聽旅英鄉僑的意見 向香港及 英國政府提出 代表團於 月下旬抵達英國後 展開四十五日的訪問 他們先後到倫敦 碧仙桃 Bristol 曼徹斯特 Manchester 等地探訪鄉僑 放映香港影片 所到之處 皆受鄉僑熱烈歡迎 彭富華的兒子彭鏗然是新界扶輪社 1974年度社長 爭取新界權益及提倡新界議會 一役後 鄉議局希望借穩定暴動中的功勞 向政府要求更大的權力 陳日新和支持擴大鄉議局權力的議員 主張利用鄉議局以相對民主的制度 再次提出成 立一個 新界議會 成員由鄉議局議員中選出 以求盡量代表更多新界居民 將鄉議局擴大成 以保護村民的土地權益和參與政府在新界的施政 擁有地方財政與行政的權力 亦可監察民政署及理民府的工作 仍有議員擔心政府會控制官方議會 而且認為居民可能 會轉向新議會求助 影響鄉議局地位 陳日新則表示成立 可迫使政府改善施政 且新議會將擁有 維護新界原居民權益的權力 參與香港前途問題 為中英談判獻計 英就香港前途進行談判期間 陳日新與時任鄉議局主席劉皇發等組織 紳代表團 訪問北京 並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廖承志遞交 份意見書 內容圍繞港人對前途的期望 及表示在解決香港問題上 以維持繁榮和安定為依歸 成員一度要求延長英國管治不果 回港後重寫意見書 4月底再訪問北京 表態支持中國收 回香港 務求爭取有利安排 陳日新在意見書中表明中國統一是中國人的渴望 盼中國在收回香港的主權後 具體的做法 能富有靈活性 鄉議局通過成立基本法關注小組 由陳日新出任召集人 收集新界居 民及海外華僑對制訂基本法的意見 維持香港繁榮和安定的意見 余等於一九八三年一月十二日在北京會見中國人大常務委員會副委員長廖承志先生時 廖先生 亦曾表示如英國交回香港領土主權 其他問題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是可以商量的 他並著余等對 港三方面之共同利益多作努力 並催促英國方面早日商談 拖下去局勢不明朗 對香港 無好處 我們相信 如果英國早日承認將香港領土主權交回中國 其他一切問題 是可以 商談解決的 例如英國可利用行將於一九九七年滿期之新界后海灣土地 與中國廣東省深圳特區 合作設國際機場 英兩國便可由此訂立有年期性使用的國際機場條約 從而解決香港前途 由國際機場建設之帶動 可以解決廣東省深圳與香港間之海上交通 陸上交通及電訊等 使香港 之繁榮擴展至深圳經濟特區 此屬中 英兩國維持香港繁榮和安定的一個良好辦法 陳日新獲中國共產黨委任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 獲中央人民政府委任為港事顧問 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預備工作委員會委員 創辦穩定香港協會 1991年 陳日新與新界社團領袖創辦 穩港協 1990 穩定香港協會召開第一次組織會議 希望能成為一股穩定及繁榮香港的 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該會原定於該年年尾正式成立 最後延至 日正式成 陳日新為首屆主席 穩港協的大部分成員來自新界鄉議局 亦有部份身兼港事顧問 全國人 大代表 全國政協等職位的成員 該會雖然為一由鄉事派為主幹的政黨 但由於他們認為穩定香 港局勢需要依靠全港市民的共同力量 因而在全港劃分七個分區委員會 以擴展其會員層面 歡迎任何理念相同的港九人士加入 穩港協主張擁護 中英聯合聲明 Great Britain Northern Ireland Republic Question 促進有利香港繁榮安定的政經發展 維護香港的自由與法紀 令市民生活安穩等 並團結與協會有共同目標的團體及人士 為香港社 會利益作貢獻 及對影響香港穩定的言論和活動進行研究 剖析及發表意見 穩港協及後更與 香港華人革新協會 新香港聯盟 從英皇制誥及皇室訓令與基本法比較香港現行與 未來的政治體制 為香港過去與未來作深刻的學術探討 穩港協在成立後的第一個立法局選舉 年立法局選舉 成功奪得三個議席 議員包 括劉皇發 梁錦濠及戴展華 劉皇發與梁錦濠加入剛由工商界成立的 啟聯資源中心 後來改組為 民主黨 1994 年合併以後 該黨的聲勢一時無兩 以致穩港協需要與 香港華 人革新協會 組成聯盟以作對抗 穩港協的 52名成員於 1994年4月創 香港協進聯盟 在此之後 穩港協變成不再活躍的政黨 成員皆以其他身份參與政治 穩定香港協 一直存在16年 直至2010 年6月4日解散 劉皇發是新界扶輪社榮譽社員 梁錦濠是新界扶輪社 1990年度社長 經濟發展 獻計開發愉景灣 大嶼山愉景灣的發展商 香港興業有限公司 Resort 並非現時的 大股東查濟民家族 而是商人王永祥 年中國爆發 香港恐防大 陸不再供應牛隻 王永祥於是選址在偏遠的愉景灣開設牧牛場 大興牛房 並從澳洲輸入牛隻 年代初 王永祥以輪船接載陳日新到愉景灣視察地皮 陳日新更協助王永祥找律師 並建議將牧牛場發展為大型的高爾夫球場度假村 王永祥因此成立香港興業 後來因為牧牛場虧蝕 加上王永祥的本業航運業不景氣 王永祥將香港興業的股份抵押套現 年王永祥未能償還到期貸款 被債權銀行莫斯科納羅尼銀行 Moscow Narodny Bank 債三千萬港元 並隨時沒收愉景灣地皮 當時正值中國與蘇聯 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Union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 冷戰時期 香港政府亦不欲見蘇聯勢力在香港伸展 故時任 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的廖承志便著 大公報 社長費彝民 致電正在歐洲度假的查濟民 查濟民岳父是常州紡織大王劉國鈞 是廖承志的統戰對象 雙方關係稔熟 查濟民收到電話後 以三千萬港元贖回香港興業股份 查濟民接手發展愉景灣 為香港興業帶來八十億元巨利 助田家炳設廠 1958 時任屯門鄉事會主席的陳日新 將名下一幅約 萬方呎 萬方米 的海灘地 售予實業家田家炳 地皮原呎價兩元 由於陳日新賞識田家炳 決定全力相助 以低價每呎九毫 以填海造地的方式設立 田氏塑膠廠 年田家炳的事業鞏固後 陳日新幫助田家 炳在元朗屏山橋頭圍購入另一幅工業地 9個月建成 田氏化工有限公司 專門生產塑膠 薄膜及人造皮革 造就田家炳日後成為 人造皮革大王 興建啟德遊樂場 啟德遊樂場 Kai Tak Amusement Park 是香港一個已拆卸的遊樂公園 位於九龍新蒲崗 彩虹道 年1月31日開幕 1982年4月正式關閉 原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是蒲崗村的後山蒲崗 1942 年成為日軍擴建的啟德機場範圍 內小山崗在日軍佔領香港時曾經用作機場瞭望塔 戰後依然被使用一段時間 啟德機場位於九龍灣填海地的 31跑道啟用 取代舊跑道 舊跑道一帶其後發展成工業區 始有商人設廠 年由陳日新 何傳耀和程振球合組的公司投得地皮 年租一百零七萬元 陳日新更專 程到日本洽購遊樂場器材 啟德遊樂場於 1965年1月31 日開幕 開業時宣傳口號是 千萬元機 動遊戲 傲視東南亞 以新穎和刺激的機動遊戲作招徠 當中架空火箭和過山車等均令人難忘 啟德遊樂場內設有摩天輪 單軌火車 碰碰車 旋轉木馬 氹氹轉船仔 咖啡杯 香口膠 波子機 射氣槍等各式遊戲 有翡翠湖可以划艇仔 更擁有可能是全港第一座的過山車 另外有多家電影院 當時長期有粵劇演員及歌星表演 尹飛燕 阮兆輝 梁漢威 吳美英 徐小鳳 吳香倫 高翠紅 筷子姊妹花 斑斑等 童星張德 梅艷芳 梅愛芳亦有演出 當時亦曾有電影與電視劇在啟德遊樂場拍攝 看牛仔出城 1965年 由吳君麗主演 第一次 由呂良偉主演 於1978年 由鄭少秋和鄭麗芳主演 IQ成熟時 第十三集開首 攝於1981年 啟德遊樂場還附設珍寶戲院 與鄰近的兩家戲院組成一個電影放映集中地 分別為亞洲戲院 邵氏院線 及國寶戲院 嘉禾院線 戲院門前有波子機 打一次五毫 午夜場散場時 很多熟食小販 然而因為政府收取過高地租 加上遊樂場鄰近新蒲崗工廠區空氣品質欠佳 入不敷支 成立亞洲證券交易所遭港府否決 踏入1970年代 香港出現股市熱 港股牛氣沖天 1969年至1972年間 有三間證券交易所 陳日新亦有意在金融市場大展拳腳 月註冊成立 亞洲証券交易所 1973年2月11日就任交易所主席 準備在2月19日開業 由於香港此時有四間交易所同 時運作 監管困難的各種問題日益浮現 財政司夏鼎基 Charles Philip Haddon Cave 表示不會 承認今後開設的新證券交易所 並且在 2月20日宣佈將於 28日向立法會提出緊急法案 証券交 易所管制條例 制止未經當局認可的交易所成立 陳日新在報章上抨擊政府意圖壓制其交易所 的開設 指責政府進行殖民地壓迫政策以對付合法商人 同時揚言他擁有全新界的人民支持 我會經營這間交易所 而沒有人能阻止我 可惜事與願遺 該條例於 3月1日成為法律 幾香港發生下跌幅度超過 的七三股災 部分上市公司如在九龍證券交易所 上市的 香港天線 更在股災前已經跌停 其後清盤 香港政府及社會輿論均認為 年起三間新交易所開業 交易所之間出現惡性競爭 大批素質參差的公司也紛紛上市 量市民也在股市熱下投身炒股 是這場股災的原因之一 所以社會輿論大多同意限制交易所的數 並促成當時四間交易所整合組成香港聯合交易所 YKK 屯門拉鍊廠開幕活動 在屯門以七千萬港元興建的 吉田工業株式會社 拉鍊廠的開幕禮 該工廠由 公司創辦人及社長吉田忠雄 Tadao Yoshida 主持開幕 陳日新與當時的新界政務司鍾逸傑 本駐港總領事野田英二郎等重要人物一同出席了這一重要活動 佔全球拉鍊市場超過四成 並在全球有超過 100 家工廠 香港的 拉鍊廠不僅展示了陳日新在商業領域的貢獻 也反映 了他在促進香港工業發展上的影響力 公益事業 創辦仁愛堂 是香港一個非牟利慈善組織 為市民提供社會福利 就業培訓 環保及社會企業等服務 服務單位遍布港九新界 總部位於屯門啟民徑 仁愛堂賽馬會社區及體育中心 仁愛堂原為屯門青山鄉的宗族善堂 由陳日新 劉皇發和鍾逸傑 1930 年代開始於新墟設立診所 贈醫施藥 展開救貧賑災的工作 鑑於屯門人口持續 政府於 年代逐步將屯門拓展為新市鎮 居民對各項社會服務及社區設施的需求續增 爲配合區內發展和市民需要 仁愛堂在 年註冊為非牟利慈善團體 匡老扶幼 助弱保康 關社睦鄰 為宗旨 拓展各項服務計劃 仁愛堂開始積極籌劃興建一所現代化的社區及室內體育中心 在當時的政府 區內鄉紳及善長的支持和協助下 年獲屯門理民府撥出一幅 359 平方米 的土地 於屯門啟民徑的位置 興建全新的社區及體育中心 仁愛堂社區及體育中心於 樓高七層 內有室內體育館 健身中心 室內暖水游泳池等康體設施 更設有社區中心 幼稚園 圖書館等 以及仁愛堂第一所長者中心 胡忠長者地區中心 滿足區內長者社交 康樂及膳食等生活需要 綜合大樓成為不少屯門區居民心目中的一個重要地標 亦標誌著仁愛堂 由鄉村組織 邁向新里程發展成現今具規模而服務廣泛的慈善團體 仁愛堂不斷開拓新服務 正好反映其標誌之含義 用鑰匙開啟善心之門 1953年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女王加冕獎章 Coronation Medal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大英帝國最優秀員佐勳章 英女王壽辰閱兵 大檢閱官 英女王壽辰的官方生日紀念日 一般訂於 6月第二個星期六 原意是讓生辰慶祝活動 能在夏天風和日麗時 年代英國殖民地香港每年在市區舉行的 由香港總督 兼三軍總司令代表女王主持檢閱 地點在九龍彌敦道或香港足球會足球場 陳日新三度獲得任命為新界區 是唯一曾代表女王檢 空三軍及警察等紀律部隊的華人 地點曾先後在大埔 荃灣舉行 在香港歷 前無古人 後無來者 屯門首個公共屋邨 乃屯門區內首個公共屋邨 本名為 1974年因配合政府將 而易名為 是指新界鄉議局前主席 屯門鄉事會委員會前主席陳日新 則是指屯門 鄉事委員會現任主席劉皇發 政府為表揚二人對新界的貢獻 而以二人之名字為屋邨命名 命名剪綵儀式由香港總督麥理浩爵士主持 圖見第 現已拆卸 原址位於屯 門新市鎮中部 即現港鐵屯門站旁 City 鄰近屯門市中心和屯門公園 年代逐漸退隱 然而於 2006 期間曾多次自掏腰包 在報章上刊登 廣告講述政見 題材包括台灣問題 一國兩制 政制改革及全民普選問題等 亦曾向當時的行 政長官提交兩份政治意見書 此舉在政壇中人實屬罕見 他且以 政治閒人 直到生命的最後一天 還是扶輪社員的陳日新於2007年7月27日壽終於聖德肋撒醫院 享年88歲 8月16日在世界殯儀館 Universal Funeral Home 採用佛教儀式 由寶蓮寺智慧法師主持 社會各界沉痛悼念 致祭者有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全國委員會副主席董建華 中國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特別行政區聯絡辦公室主任高祀仁 香港特 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 政務司司長唐英年 財政司司長曾俊華 行政會議召集人梁振英 法會主席范徐麗泰 新界鄉議局主席劉皇發 生前友好鍾逸傑爵士 邱德根 田家炳 孫明揚 盧志忠 新界各大家族首領 官紳仕商俱致送花圈致祭 8月17日上午十一時公祭 遺體安葬於屯門青山麒麟圍墓園
Related Posts:
The Honourable Benton Cheung Yan-Lung (New… The History of District 3450 The History of the Rotary Club of Peking The Honourable Peter Chan Chi-Kwan (New Territories) 陳子鈞(新界) Rotary in Formosa – The early years of Rotary Taiwan… History of the Rotary Club of Macau Hong Kong Rotarian Chiefs of St. John Ambulance Organization Dr. The Honourable Ts’o Seen-Wan, CBE, LLD, JP T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