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 241-2025-06-26
中文版在第 22頁 岑才生 資深報人也是資深扶輪人 Senior Journalist Rotarian Shum Choi Sang Herbert Lau 劉敬恒 Rotary China Historian June 2016 The Honourable 岑才生議員 1922 SBS OBE MSc New York Active Member Club Hong Kong 香港扶輪社 His Chairman Overseas Chinese Enterprises Group Ltd Real Connection Wah Kiu Yat 華僑日報 Daily News Man 華僑晚報 Evening 1925 1995 British Crown Colony Republic Taiwan Enping Guangdong 廣東恩平 King College 英皇書院 University United States 1953 Master Arts Wai Yau 岑維休 1949 Britain Europe Second World War Reminiscences England 英遊鱗爪 Teeming Newspaper Sales Promotion 品推銷 1960 Manager This Under Society 1954 Awards Pulitzer Prizes Language Press Institute Vice Committee International Journalism Training Board Vocational Council Consumer Publication Fund Relief Underprivileged Children 144 000 Jiangzhou Following Wuyi 五邑大學 Jiangmen March 1993 People Governmrnt City Gold Key Political Consultative Conference October Honorary Citizen 1967 Unofficial Justice Peace 香港非官守太平紳 Governor Sir David Clive Crosbie Trench 香港總督戴麟趾爵士 Advisory Red Cross Patron Community Chest Selection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1985 1994 Eastern District 1968 Queen Elizabeth Kingdom Most Excellent Order Empire 1986 Officer 2002 Silver Bauhinia Star Government 香港中文大學 Trustees 香港聯合書院校董會 1963 1992 Archives 1999 香港大學 HKU Robert Media Studies Centre Earlier Century Reading Room 2007 Fellowship Previously 2003 Sanatorium Hospital 養和醫院 Happy Valley Wednesday April Running Fellow Citation Dean Social Sciences Professor Ian Holliday Economics Respected Recently MBE Pro Chancellor Alumni Association 2000 Mentorship Programme 2005 Through Students 分別在英國殖民地香港和中華民國 兩地政府注冊 取得出版 一書的 兩位作者是扶輪社員 香港扶輪社資深現職社員 香港西區扶輪社創社社員 總編輯 Two Rotarians Auyeung Pak Chuen Charter Island West Chief Editor 1977年9月6日 第三屆香港青年 學藝比賽籌備委員會主席岑才生 宣布比賽詳情 為民政事務總署助理署長霍羅兆貞 及民政事務總署副署長梁文健 September 1977 Third Youth Cultural Competitions Flanking Katherine Fok Shiu Ching Assistant Director Home Affairs Michael Leung Kin Deputy Getty Images 1983年11月11日 市政局街市及街頭小販專責委員會主席沈才生 陪同香港小姐楊雪儀 在寶靈 頓道街市櫃檯試用首批公制秤 以提高公眾對公制計量的認識 左二側為度量衡委員會主席胡文瀚 香港東區扶輪社1957 1958年度社長 November 1983 Urban Market Street Traders Select Miss Cher Yeung Suet Yee Bowrington Road Flanked James Hon Metrication 2005年10月27日 才生主持香港大學岑維休書室開幕典禮 才生與香港大學新聞系學生 岑才生於2003年獲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院士 岑才生於2007年獲香港 大學授予 名譽大學院士 議員岑才生太平紳士 是香港扶輪社 資深現職社員 職業分類 新聞報紙業 岑才生為資深報人 督印人 出任八屆香港報業公會主席 世界中文報業協會 在香港傳播界 教育界 乃至慈善界及政界皆名聞遐邇 譽著人群 岑才生的父親岑維休先生乃報業先驅 創始人 年出版發行 華僑日 自此在傳播界開疆闢土 業績彪炳 二十世紀 岑才生出任 年岑維休先生 克紹箕裘 秉承父志 岑才生成為 掌舵人 該報四十餘年 進行系列改革 推動報紙發展 當時的 是香港三大中文報紙之一 也是香港發行時間最長的中文報章 生平略傳 岑才生出生於英國殖民地香港 父親岑維休 祖籍廣東省恩平縣江洲鎮草朗村 幼年隨兄長前往香港 畢業于育才書院 年創辦 該報成為香港出版最早 歷史最長的中文報紙之一 岑維休有子女五人 岑才生居長 岑才生出身於書香之家 從小就接 受良好的薰陶和教育 在香港體育學校就讀小學 在英皇書院 中學畢業 進入香港華僑工商學院進修大學課程 他對報業情有獨鍾 從小就立志繼承父業 1945 年大學 尚未畢業 就進入 營業部工作 在此期間 他白天工作 晚上讀書 數年艱辛 學業成 孜孜矻矻 勤勉向上 為日後的輝煌事業 奠下基礎 年大學畢業後 他為適應新聞業務發展需要 隻身遠赴英國 進行了歷時 個月的報 紙專業訓練 獲益匪淺 1952 月又為美國紐約大學 所錄取 攻讀該 校研究所經濟系課程 一年半後 以優異成績獲碩士學位 岑才生自幼聰穎 還在求學期間已才華初露 表現了他從事新聞工作的才幹 在英國時 一面從事報紙專業訓練 一面進行實地采寫 寫了不少新聞特稿寄回香港 發表在 這些文章內容豐富 涉獵面較廣 有的描述英倫各地風光 有的記敘英國華僑生活 有的分 析英國多個行業近況 尤其是對當時英鎊的貶值 更是論述詳細 觀點準確 論據充分 他學成 回到香港後 將這些文章整理後結集出版 為書名面世 他又以學習所得 編輯出版了 該書具體介紹了當時報紙的組稿 和印刷過程 以及他對報紙的深刻認識 由於該書資料翔實 圖文並茂 深受讀者歡迎 所以一 出版就轉瞬售罄 岑才生另一專著 商品推銷 概述推銷學中有關廣告 企業管理等內容 析精闢 深入淺出 故論者譽之為香港工商界與出版界的 空谷足音 經過多年的勤奮學習 努力拼搏 岑才生學識長進 業務嫺熟 年出任 協助父親工作 為辦好這份對華南地區有較大影響的中文報紙 他付出了極大的熱誠與精 雖然他任經理要職 並且是個熱心的社會活動家 在社會上擔任不少職務 但他以身作則 一心撲在報社 常在報社進午餐 回家吃完晚飯後又返回報社 直至深夜才回家就寢 在岑才生出任經理期間 他對報紙的版面設計 內容安排 分析報導 印刷技藝 專題採訪 作出了一系列改進的措施 收到了顯著的效果 1964 添置了一批先進設 大大加快了新聞報導的採編速度 使新聞報導既及時又翔實 如購進了英國生產的無線電話 對講機 建立無線電採訪車 使編輯和記者直接溝通 記者在現場採訪的新聞 可以直接發回編 編輯也可以直接指導記者進行採訪 1969 年又購進了新型的美國 GOSS 廠的全自動高速 輪轉印刷機 後於1973年又改裝了美國GOSS 廠全自動輪轉標式印報機 1982年又購置了MCB 植字機和 NCP 101 電腦排版機 使報紙的題目字形多樣 版面活潑 並先將分類廣告等 欄目採用電腦排版 電腦豎排 膠版印刷 岑維休不幸病逝 岑才生接任華僑日報有限公司總經理 在報社全體員工的 共同努力下 如日中天 蒸蒸日上 為能每天詳盡地報導世界各地的新聞 該報開設了路透通訊社 Reuters 法國新聞社 Agence France Presse 國際合眾社 美國聯合通訊社 Associated 中央通訊社 中國新聞社 新華通 訊社和香港政府新聞處等自動收報機或傳真機 1991 該報全部取消了鉛字排版 採用電 腦排版 開香港中文報業之先河 香港和新加坡 臺灣等地報業界人士紛紛前往參觀學習 為了吸引更多的讀者 在版面安排上也大為改觀 不惜花重金 每天列出多個 彩色版 對於讀者普遍關心的經濟資訊 外匯資訊 股市述評 外國投資屋宇地產等 不吝篇幅 詳盡報導 每逢星期六 星期六週刊 既有娛樂新聞 消閒消息 小說文 美食心得 最新時裝 又有專門介紹港九各大購物中心的商店資料 竭誠為讀者的購物和娛 樂服務 1951 東南亞 雙週刊 至於停刊日期 則沒有確切公告 目前查到的最後一期是 751 雙週刊存在的 是中國與整個東南亞發生劇變的年代 1950 國際上冷戰方興未艾 綿延數十年 香港北面 中國正經歷多次政治運動 面對封閉的中國 香港雖是西方世界借之北望的窗口 普羅市民仍被擋在國門之外 香港本地報章需要尋找中國題材的替代內容 尤以旅遊 休閒等版為甚 東南亞作為香港重要的發展腹地 很大程度上填補了這些空缺 該報除在香港大量發行外 還有臺灣版 英倫航空版 國際航空版等 在岑才 生的苦心經營下 不斷向前發展 遠遠超過了其父生前的規模 岑才生的名字也衝出了香港 入世界報業巨人行列 岑才生從事報業工作 是一位資深的行家 在同業中享有盛譽 曾任八屆香港報業 公會主席 也曾任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主席 國際報業協會香港區委員會副主席 香港職業訓練局 新聞業訓練委員會主席 英聯邦報業協會理事會委員等要職 對香港傳播媒界及報業的發展 足輕重 熱心扶助教育 在眾多公益事業中 岑才生對教育事業不遺餘力 他深深地感到社會要繁榮昌盛 必須開民 育英才 尤其是對兒童的教育當推首要 年他率先舉辦 讀者救童助學運 得到社會各階層人士的熱烈響應 紛紛伸出援助之手 慷慨解囊 資助貧苦兒童入學 十多年來 該會共籌得善款 250 萬港元 受惠兒童 150 多萬人次 受資助學子 萬多人 他還把 的教育版加以擴充 大大增加了報導教育界的篇幅 由於他對教育事 業作出極大的貢獻 因而得以在多個的教育機構任職 在幼稚園 岑才生曾任銅鑼灣維多利亞幼稚園校董 在小學 香港四邑陳黎繡珍紀念學校校 香港四邑商工總會學校 孔聖會維多利亞英文小學校監 在中學 岑才生曾任香港四邑黃棣 珊中學 恩平工商會李琳明中學校監 孔聖堂中學 香港四邑陳南昌紀念中學校董 英皇書院同 學會學校有限公司主席 特殊教育之香港四邑陳南昌紀念學校校董 在大專學校中 岑才生曾任香港樹仁書院校董 岑才生與香港中文大學素有淵源 岑才生已擔任香港聯合書院校董 日擔任聯合書院校董會副主席 並獲選 任為香港中文大學校董 為期三年 年則出任香港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董會主席 繼續擔 任香港中文大學校董 香港聯合書院有感岑才生歷年來的大力支持及慷慨捐助 該院新設的文物館命名為 岑才生聯合書院校史文物館 岑氏家族世代秉承慈善傳統 尤其熱衷於推動媒體 文化和教育發展 岑才生是 新聞及傳媒研究中心 的早期捐贈者 2005年10月27日該中心的閱覽室以 創辦人 的名字命名 岑維休書室 以表彰岑氏家族對香港報業的貢獻 以及對香港大學新聞教育的慷 慨支持 2006 岑氏家族支持中心發展 慷慨捐款設立 岑維休新聞教育基金 利錦桓 岑淑婉教育基金 兩個教育基金 鼓勵優秀學子和新聞從業者在中心修讀新聞學課程 2007年5 獎學金儀式正式啟動 華僑日報大專學生貸款基金 成立於 用於援助有經濟困難的學生深造學習 岑維休先生曾是該基金的主席 現時該基金由 南華早報 2010 華僑日報大專學 生貸款基金 撥款設立 SCMP 華僑日報新聞獎學金 資助新聞本科生和碩士生 鼓勵全球品 學兼優的學生和新聞從業者修讀香港大學新聞課程 獎學金設立至今 已經有將近 名新聞專 業學生受惠完成課程 包括香港 中國大陸學生以及來自美國 加拿大 意大利 奧地利 尚比亞 阿富汗和印度的海外學生 另一方面 岑才生曾任香港職業訓練局新聞訓練委員會主席 香港教育津貼小學議會委員 英皇御准香港賽馬會助學金委員會副主席 他還任過警察子女教育信託基金管理委員會委員 察教育及福利信託基金委員會委員等職 在教育界任如此眾多的社會職務 可見他為香港的教育 事業耗費了不少心血 岑才生雖然出生於香港 但對家鄉的公益事業極為關心 他和父親先後斥資 100 多萬元 助建了江洲中學教學樓 江洲鎮僑聯大廈 大江中心小學教學樓 江洲醫院 江洲鎮水坭村道 恩平人民醫院和恩平體育館等 五邑大學海外基會在香 港成立 岑才生又認捐了 1993年11月17日 岑才生偕同夫人首次回到了嚮往已久的故鄉 出席了江洲中學建校十週 年紀念慶典禮以及東北雁小學教學樓的奠基儀式等活動 他在江洲中學建校十週年大會上表示 匡扶社稷諸善舉莫過於興辦學堂 培育英才 我將繼承父業 為家鄉之繁榮 民族之萬世強盛 為家鄉教育事業之振興再添綿力 參政議政 岑才生不但在報業界成績卓著 在社會生活中也屢有建樹 由於他對香港的關心和貢獻 為香港市民的贊許和政府的信任 年代起 他一直在政府機構任職 先後被委任為香港 公共交通顧問委員會委員 香港政府彩票管理委員會委員及主席 香港放射物質管理局委員 港學生保健服務委員會委員 香港商船事務顧問委員會委員 海員招募諮詢委員會委員 年香港總督戴麟趾爵士 委任為香港非官 守太平紳士 1970 年代後期 岑才生又被委任為香港城市設計委員會委員達十一年 香港市政局議員從 1974 年到1985 也達十一年 1985年被委任為香港東區區議會議員 旋被公選為議會主席 任期至 1994年 他還任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委員 柏立基爵士信託基金委員會委員 自中英兩國首腦在 北京簽署了聯合聲明後 岑才生又出任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委員 在他出任委員期間 曾四次隨團訪問北京 受到中央有關部門領導人的熱情接待 並在會晤時討 論了中英雙方關心的問題和有關事項 北京之行後 他自己及特邀香港各大專院校的學者教授 撰寫時事文章 上登載 這些文章對大陸的現行政策深表贊許 對促進香港繁榮 和穩定起了一定的作用 數十年來岑才生憑著一顆愛心 竭盡全力 服務社會 深孚眾望 受到香港市民的讚頌 熱心社會公益 年岑才生從美國返回香港後 即與著名兒科專家李學良 香港滙豐銀行總經理端納爵 Turner 香港大學醫學院骨科主任葛捷臣教授 建築界陳南昌 印度商會主席 麥雲尼等共七人組織 香港殘廢兒童救濟會 岑才生被推為秘書 該會在全體成員的共 同努力下 在熱心公益事業的人士大力支持下 在大口環興建了當時為東南亞地區第一所殘廢兒 童醫院 大口環兒童醫院 Sandy Bay Convalescent 這所醫院不僅造福于香 港殘廢兒童 也為東南亞地區的殘廢兒童服務 數十年來 不知多少殘廢兒童在這所醫院裡獲得 醫院聲譽日隆 不斷發展 而今已擴展為著名的 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 Duchess Kent 已改名為香 港弱能兒童護助會 Disabled 為香港社會福利事業貢獻 岑才生還先後任過香港工業總會之印刷 紙業小組主席及總會理事會理事 銅鑼灣街 坊福利會主席 全港青年學藝比賽大會主席 香港公益會副贊助人 香港東區大廈會主席 交通安全會會長 香港節地區委員會主席等政府機構及社團職務共 30多個 岑才生於 2016年4月27 日在香港養和醫院安詳辭世 94歲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大英帝國最優秀員佐勳章 1986年 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授予大英帝國最優秀官佐勳章 廣東省恩平市人民政府授予 金匙獎 江門市人民政府授予 江門市榮譽市民 的稱號 2002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授予銀紫荊星章 2003年 香港中文大學授予榮譽院士 2007年 香港大學授予名譽大學院士 的由始至終 是香港一份已停刊的中文報章 創刊於 前身為旅港華商總 會同人所辦 專以傳遞商務消息的 華商總會報 的前身 是英國殖民地香 港出版的首張中文報紙 中外新報 後因華商總會無意續辦 由岑維休 陳楷等承購 同時報館地址亦由乍畏街 Jervois 現稱蘇杭街 遷到荷李活道 Hollywood 曾為香港銷量最高的報紙 在華人社會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省港大罷工期間 大量鉛字工人曠工 不少報紙被逼停刊 因為岑維休曾辦石印 當時報紙仍能繼續出版 只是排版有所改變 字體較大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 工商日報 星島日報 成為當時香港最主要的三大報紙 亦是親國民 黨的報紙 也是香港首份星期日出版的報紙 1988 更曾添加出版 終不敵於九十年代激烈的報業競爭 幾度易主 年該報被 South Morning Post 1994年再度易手 1995年1月12日因虧損多時宣佈停刊 共發行近 70年 如果將其前身一一計入 可追溯至 1857 年創刊的 香港船頭貨價紙 138 年歷史之久 由於其歷史關係 亦成為翻查香港歷史事件的主要對象檔案之一 除了刊印報紙外 亦有編印 香港年鑑 香港法律彙編 等刊物 紀錄香 港歷史大事和推動香港法律中文化 1937 年該報更將業務拓展到澳門 華僑報 年代才分家 刊行長達七十年 成為二十世紀香港歷史最悠久的中文報紙 這一紀錄直至 2009 年才被 該報在 2011 年已進入第七十三個年頭 如果將 同它的前身都計算在內 總共有一百三十八年 在香港以至全中國報業史上 則仍然獨佔鰲頭 一向與香港各界團體關係密切 於香港社會 教育等多方面都有積極參 香港是國人往返海外和內地的南大門 長期起着橋樑的作用 該報又是以 命名的重 要報刊 以服務香港和各地僑民為辦報宗旨 對於促進海外僑務和加強華人社會的聯繫 所擔當 的角色是值得注意的 換句話說 在香港報業史 華南報業史 乃至海外華文報業史上 都佔有極其 重要的地位 單是報紙本身的悠久歷史就已具有研究價值 報上刊登的大量新聞 文章和 廣告等 見證了香港二十世紀前期至 1997 年回歸祖國前夕這數十年間的社會變遷和發展歷程 一套報紙有如一個龐大的資料庫 加上相關的出版物 例如華僑日報出版部持續編印了四十六年 內容是非常完備而且可觀的 大英帝國英王佐治五世時期 創辦人岑維休 岑才生父親 1915 聘為校對文員 得到時任總編輯懷利 Ben Wylie 的賞識 未幾獲擢升為營業部高級職員 岑維休在懷利的鼓勵和協助下 決定離開 自立門戶 年夥同兄長岑協堂和陳楷 香港華商總會報 並在同年 6月5日正式創立 該報首創周日不停刊的本地先 透過石印讓報紙可於排字工人休假時仍可出版 因而成功克服不久後爆發的省港大罷工之衝 該報於上海 廣州特派採訪專員 讓中國各地的新聞可第一時間詳盡報道 也首創晚間採訪組 讓晚上突發新聞亦能載錄於翌日日報上 得以抗衡當時為主流的英文報章 沿用前身 的工作人員 包括總編輯李大醒 李大醒離職後 岑維休便聘請好友 廣東英文新報 Canton Sun 記者胡惠民接任總編輯一職 民親赴上海物色記者 讓上海的新聞可第一時間透過電報傳到香港 成功開拓在港上海人的讀者 省港大罷工席捲廣州和香港 多份本地報章受工潮波及被逼停印 因能克服出版困難 並得到 提供一手新聞 成功在罷工期間照常刊印 獨家報道工 潮新聞 須改變印刷方式 版面篇幅 派送方式和提高售價 該報最初對罷工持 否定態度 及後逐漸同情罷工工人的愛國行為 但如常印報的做法遭到華人社群的抨擊 更被貶 漢奸報 岑維休則認為中文報紙有責任深入報道是次工潮 維持印報符合工商界和愛國 同胞的期望 省港大罷工後 躍升為香港中文報章的龍頭 1933 年率先獲香港政府承認為登載 法律廣告的有效刊物 漸與政府建立良好關係 除了與華人社團和文教界保持合作外 該報亦致 力行善 救助貧苦難民 在中華民國僑務委員會領有登記證 可以在中華民 國境內發行和銷售 日本佔領時期 日本帝國對中國發動全面侵略 香港市民對戰事新聞的需求大增 報紙銷量隨之 以華人為主的香港社會反日氣氛高漲 政治立場素來中立的 之編採立場亦轉 以抗日為主 該報曾多次發動僑胞捐獻運動 收集香港和海外讀者的捐款購置 多輛救傷車 支援抗日戰事 1941 日本帝國部隊佔領香港 香港淪陷 展開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代 是淪陷期間少數能繼續出版的報章 其他報社大多被日軍強行合併改組 或挪用其器材印製日文 當時香港新聞界受日本軍政府的嚴格監視和控制 新聞內容必須採用官方指定的通訊社稿 自行採訪的新聞必須經過審查才可發佈 故當時每份報紙的內容均清一色地歌頌日本侵華 編輯利用五花八門的寫作技巧 暗中傳達反日信息 例如以推背圖隱喻盟軍反攻的消息 藉此激勵香港人的士氣 日本帝國戰敗投降 香港報業隨即復興起來 太平洋戰爭結束後 於1945年4月1日另立 填補日報的不足 晚報由岑才生主管 每日中午 時和下午 時出報 內容較注重通俗和趣味性 有別於日報的 平穩莊重 晚報亦曾連續多年舉辦 十大明星選舉 十大歌星金駱駝獎 以表揚香港演藝 界幕前藝人並推動香港演藝發展 晚報的主要版面包括國際新聞 本港新聞 華僑體育 東風西雨 夜聲晚趣 兩報各自運作 互不干涉 可惜因虧損累累 晚報於 1日終告停刊 香港經濟起飛 隨着香港經濟起飛 面對更大同業競爭 雖不斷引入外國先進的印刷器材 予人印象老化 銷量漸被 東方日報 後來居上 1980 加強財 經資訊 娛樂新聞 教育輔導和副刊內容 1990 年代初試圖精簡內容 改善排版 新增全彩頁 吸引財經讀者 但已無法與對手 經濟日報 量只得五萬餘份 不入全港十大 文教界讀者亦漸轉投 易手與停刊 的靈魂人物 社長岑維休逝世 資深總編輯何建章也於 1987 年退休 接手的岑才生不願艱苦經營報社 面對香港前途問題 最終在 年賣盤予 結束岑家六十多年的辦報生涯 接手後仍無法改善 的經營情況 兩年間虧蝕逾千萬元 香樹輝財團斥資 000萬收購該報 入主董事局 香氏致力改革 雖令報紙年輕化 路亦漸見好轉 但因成本上漲加上經濟不景 年1月12日停刊 消息一出 外界無 不感到詫異 香港總督彭定康 Christopher Francis Patten 亦讚揚 在香港新聞界的傑出 對其停刊感到難過 英文名稱 有兩個英文名稱 分別為意譯的 和粵語音譯 創刊初期採用前者 海外華人 之名未能 準確反映香港華人讀者群 亦難以爭取中國大陸的市場 1920 年代開始改用音譯英文名稱 不過在該報停刊前夕的 香樹輝着手改革報社時 便改回最初的意譯英文名稱 服務扶輪 在香港所有的報紙中 對扶輪社的活動有比較多和充分的報道 儘管報道主要 集中在說粵語的扶輪社 原因不難理解 主要有以下幾點 報業督印人 經理岑才生是香港扶輪社資深現職社員 他總是鼓勵記者經常訪問各區扶輪社的例會 並報道他們的 服務活動 總編輯歐陽百川是1954年香港西區扶輪社 的創社社員 新界版 採訪主任區彬是新界扶輪社 Territories 1970年 代至1980 年代的現職社員 基於職業服務的精神 區彬幾乎 全勤出席大多數的每週一黃昏的下午茶例會 理事會會議和其他活動 會議期間 總是忙於記錄細節 會議結束後 區彬又立即趕回報社編輯室 將文稿和照片交付出版 周而復始 風雨無間 保證每週二早上都能在 看到新界扶輪 社的消息 對於那些缺席例會的社員 不會因為不知道扶輪社正在進行的活 動而感情疏離 也不需要等待遲來出版的社刊 遺憾的是區彬於1986年突發心臟病去世 新界扶輪社痛失良才 導致服務終結 但是他的貢獻是無價的 因為假若今天需要了解 新界扶輪社的早期歷史 在香港中央圖書館翻閱 的舊刊便可 年代前期 總編輯吳國基和吐露港扶輪社 Tolo Harbour 創社社長 劉敬恒是好朋友 基於友情 吳國基非常樂意指派 記者參加吐露港扶輪社每週一的晚餐例會 報道扶輪社的活動 特別是嘉賓的 嘉賓演講的內容 會於第二天早上按性質發布在港聞版 教育版 社會版顯眼的位置 由於這項特別安排 吸引了政府官員 意見領袖 社會服務專家等樂意接受邀請演講 無論聽眾人數多寡 因為他們明白 演講的內容在十個小時後 也就是清晨六時 就會出現在報紙上 政府的新聞官尚未上 那段歲月 正是中英談判 香港基本法起草 推動民主選舉 一國兩制等熱門論題 的關鍵時期 和扶輪社的合作 為公眾提供了一個開放的論壇平臺 不僅如此 吳國基總是慷慨地提供半頁全彩圖片故事來報導扶輪社的活動 較佳例子有 年大埔扶輪社 Tai 授證典禮 年春天 500 加種植 棵樹苗的 扶輪植樹節 年沙田中央公園豎起 保護地球雕 的故事等等 可惜的是 由於吳國基於 年移居加拿大 這段關係也就中斷了 在香港文教界影響 因為經常刊載中學 大學的活動消息 有不少香港文教界讀者 後來被 報紙另設助學金 1958 年創立 和現在 香港賽馬會助學金 有部份 之關係 助學金與報紙一同停辦 之名義開設大專學生貸 款基金 在1960年代又發起 讀者救童助學運動 三十多年間發放九千多萬港元資助 14萬名 貧困兒童 讀者論壇 該報設有 是公眾或機構致函該報所展示的報章版位 通常是第二版第一頁或 另外標示 無論市民 以至大型機構 中華巴士 東華三院 以至麗的電視 向公眾發表看法 詢問機構一些事宜或與讀者交流 每到公開 考試季節 都會有大批考生在 詢問考試舉辦單位各樣疑難 填漏資料 試題外泄 擔憂等等 政治立場 創刊以來 堅稱沒有明顯的政治立場 一直以香港人的利益作出發點 亦較注 重工商界的聲音 在處理省港大罷工及二次大戰的新聞時 均抱持較客觀理性的態度 照常刊印的做法 更曾被國民黨政府斥為 岑家的政治取態明顯親國民黨政府 岑才生長年活躍於香港政界及臺灣僑界 更獲委任為中華民國華僑救國聯合總會 僑聯總會 永遠榮譽理事 事實上 的立場處於中間偏右 該報報眉沿用民國紀年至 在處理兩岸議題時 該報的編採方針較迎合中華民國 例如會稱呼蔣經國 輝為總統 又會以 等字眼表達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的不承認 創刊於1945 年9月1日 每日發行兩次 分別在中午 12時正和下午 3時出 1988年4 月1日停刊 趙斑斕和雷渭靈往澳門辦報 隸屬香港 年被趙收購 現為澳門第二大報紙 報館位置 自1925年起一直於荷李活道 106 116 號大樓辦公 直到1992年才遷往糖廠街 Tong Chong 南華早報大樓 現鰂魚涌太古坊林肯大廈 Lincoln House Taikoo Place Quarry 在同一大廈辦公至停刊為止 報界翹楚 箴言長存 懷念一代報人岑才生會長 香港報業公會 2016年4 月27日 香港報業公會名譽會長岑才生先生走了 說起這位資深報人 新聞界的前輩 大家都會想起 他多年來在報紙媒界默默耕耘 只求付出 不計收穫的熱忱 對後輩而言 岑會長是慈祥長者 以身教代替言教 提醒大家參與新聞報道的社會責任 岑會長一生與報紙結緣 他早於 年已加入父親岑維休營辦的 還在英國政府協助下 到英國三家報紙實習取經 曾先後擔任該報總編輯 總經理和督印人 兩代人的努力下 不單曾成為廣受讀者歡迎的報章 同時在上世紀六十年代 多年間累計籌得近億元協助有需要學童 助童恩澤至今仍為人津津 作為報界翹楚 岑會長在社會公務同樣活躍 曾擔任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主席及委員 其他社 會公職包括在教育界擔任中文大學聯合書院校董 中文大學校董會成員 聯合書院校董會主席 另外又出任市政局議員及東區區議會主席 岑會長與香港報 業公會更有深厚淵源 報業公會在 1954年成立 至今已有 62年歷史 期間岑會長扮演無可替代 的重要角色 兩年前 岑會長在本會 周年時憶述本會緣起 他透露 年在英倫的報紙學 見到了家族經營 的何東爵士 他建議香港報紙行業應團結合作 才有更大發 展空間 甚至在國際上發揮香港新聞業的影響力 回港後 岑會長與父親岑維休先生商談後 人隨後與 負責人商討 令香港報業公會得以成立 岑會長於 年開始任香港報業公會主席 歷時八屆 隨後轉任名譽會長 轉任會長後 他繼續為會務積極提供意見 1999年度至2010年度擔任香港最佳新聞獎主席評判 在他和公 會各人共同努力下 新聞獎已成為業界最廣泛參與 最具公信力和獲社會廣泛認授的新聞獎項 年起因腳患鮮少參與公會活動 但仍關心新聞獎的事宜 充份反映他對新聞事業的無 私投入 岑會長說過 報紙的經營不僅是一盤 報紙本身其實也是社會的公器 人民的 精神糧食 負有社會 教育的責任 現在人雖然走了 但他對報紙的金石良言 郤會長留在業界 和社會大眾人士的心中